高台:“浅埋滴灌”织就沙漠绿网
陈占伟
九月,高台县黑河之畔、北部滩边,风卷细沙掠过连绵的梭梭林,滴灌带发出细微的叮咚声,嫩绿的枝丫牢牢锁住流沙。
走进黑泉镇胭脂堡滩风沙治理区,纵横交错的滴灌带如暗色经纬埋入沙土,将涓涓细流精准输送到每株梭梭根部。水珠顺着滴头,缓缓渗入30厘米深的根系层,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是干旱区种活树、保住绿的命脉所在。
“这里是高台县‘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区,全部采用浅埋滴灌技术。”县治沙站站长黄步青站在沙丘旁,指着远处起伏的沙丘,话语中满是欣喜与自豪,“滴灌能让每滴水在沙层停留6小时,是传统漫灌保湿时间的4倍。正是这种科学管护方式,让风沙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浅埋滴灌的魔力不仅在于节水,它还能显著提高梭梭的成活率,持续均匀的水分供给促使其根系深扎,增强植株的抗旱韧性。
在荒漠戈壁中种活一棵树,绝非易事,十年耕耘见证了这里的生态治理之变。“过去用水车拉水漫灌,沙地里的水分还没渗下去就被晒干了。”县治沙站技术人员陈辉感慨道。而今,铺设滴灌管网、采用“浅埋滴灌”模式编织起的“水网”,让肆虐的风沙着实收敛了脚步。
近年来,随着造林区域从绿洲内部向外围拓展,荒漠化区域成为造林重点,而灌水问题成为最大制约因素。地下水位下降、夏季高温期间机井供水不足,使造林成本与难度陡增。然而,蓄水池建设配套滴灌技术的应用,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为绿洲外围造林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
作为“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阵地,高台县年均降水量103毫米,蒸发量达2000毫米,大部分区域属于荒漠化地带,植被覆盖度低。经过多年试验探索,当地最终选择了适生的一年生梭梭作为防沙固沙的主力树种,并引入“浅埋滴灌”技术为其保驾护航。滴灌带沿植株行间铺设,浅埋于地表下3至5厘米处,滴头间距0.5至1.5米,确保水分均匀渗透至每株树苗根部,如同隐形的“毛细血管”,有效规避了烈日的“蒸发掠夺”。
科技赋能之下,生态答卷愈发清晰亮眼。“十四五”期间,高台县完成营造林28.2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及围栏38.4万亩、工程固沙3.55万亩。这片曾饱受沙患的土地,如今正通过滴灌管网,编织起一张广袤无垠的沙漠绿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10日高台:工业经济向新向质而行
- 2025年09月06日【图片新闻】高台县黑泉镇种植户翻晒辣椒
- 2025年08月29日【强县域 促提升】高台:公司化运营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 2025年08月27日高台林下“生金记”:一亩林地,两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