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山海情”
——我市深化津甘东西部协作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吕天军 胡玉虎
津甘携手谱新篇,乡村振兴启新程。
走进武山县滩歌镇食用菌产业园,看到93座标准化种植大棚鳞次栉比,务工群众穿梭其间采摘、分拣香菇,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菌香。
记者了解到,武山县滩歌镇食用菌产业园总投资970万元,占地60亩,年产能达120万斤,常年需要60人以上稳定务工,采摘高峰期用工量超120人,人均日薪120元左右。该项目落地不仅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还为周边7个村带来3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分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了渠道。
“我从今年5月开始在这里务工,主要做摘菇、拣菇的活儿,一天工资100多元,上班时间自由,能兼顾照顾孩子和家庭,收入也稳定,一年下来能攒下3万多元。”滩歌镇代磨村村民杨转红一边分拣菌菇一边说。
武山县滩歌镇副镇长孟奇明介绍:“目前,基地现有菌棒64万棒,年产量120万斤,产值超450万元。今年第一批香菇远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实现外汇收入140万元。”
武山县的产业蜕变,是津甘两地深化协作的生动缩影。依托天津市宝坻区帮扶资源,当地紧扣“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将东部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本土农业资源深度融合,不仅落地一批产业项目,更通过人才互派、劳务对接、消费联动等举措,构建起“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体系。去年以来,两地互访对接交流8次,互派干部人才146人,开展技术培训23场次,培育出“渭武香菇”区域品牌,产品溢价率提升30%,让协作成果持续惠及群众。
武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帅表示,去年以来,武山县累计落实援助资金7185万元,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52个,向协作区输转劳动力973人,实现消费帮扶4.58亿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宝坻、武山两地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协同协作不断深入。
在甘谷县,服装鞋帽产业正以集群化态势加速发展。日前,记者走进甘谷县津甘共建服装鞋类产业园,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在赶制出口订单。借助天津市东丽区帮扶力量,当地以“冀城缝纫工”品牌为抓手,推进服装鞋类产业园(二期)建设,二期工程投资1080万元,通过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打破分散经营瓶颈,在园区内形成从面料生产到成品包装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
甘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崔加勇表示:“去年产业园一期建成后,我们持续打造甘谷县服装鞋类产业集群。今年投资1080万元实施二期项目,同步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企业集群,全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集群的壮大,带动当地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甘谷县辛如钿、陇山驰两家服装鞋帽企业,从单一生产逐步拓展为全产业链布局,结合本地劳动力特点,针对陪读家长群体实行弹性工作制,吸引大量有务工经验的陪读家长入职,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群众兼顾家庭与增收的最优选择。
“目前,两家企业产值从2021年的4000多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2亿元;截至今年7月底,已完成产值6000多万元,同比增长33%,创税200多万元,带动11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就业。”甘肃陇山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孝告诉记者。
借助天津市及各结对区的精准帮扶,东西部协作已在天水市形成“一县一业、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协同天津打造“一县一园”产业园区10个,输转务工人员36748人,累计援建帮扶车间269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9403人,实现农特产品销售10.5亿元,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纳入“和美乡村”创建计划。
如今,武山、甘谷等县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29日津陇共奋进 携手谱新篇——庆城县与天津市南开区东西部协作工作纪实
- 2025年08月29日镜头里的津甘情:天津采访团定格皋兰新图景
- 2025年08月06日乡村蝶变的“宝坻力量”——武山县东西部协作社会帮扶工作纪实
- 2025年04月11日定西市依托东西部协作促进慈善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