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土特产”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李全
金秋时节,走进漳县金钟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田间地头,农户们抢抓农时,忙着采收、晾晒、加工,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丰收图景。
“今年我种了8亩党参,合作社的保底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5元,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全家一年能挣6万多块钱!”金钟镇药农张想娃说。他的故事,正是漳县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漳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中药材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培育加工企业15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70亿元,带动3.2万户农户参与其中,户均增收达1.2万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漳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产业提质升级的过程中,漳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猫尾草等高效饲草产业,推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目前,全县已建成饲草标准化种植基地4个、种子繁育基地2个,总面积达5000亩,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展至1.7万亩。通过“公司+农户+农资+订单”的模式,已有500余户群众依靠种草增收,200余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另有130余户实现了就近务工。辉丰草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达600万元,昔日荒山荒坡,如今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小红谈起本地特产时如数家珍:“盐井的井盐、东泉的土蜂蜜、新寺的甜黄瓜、三岔的黑木耳、武阳的韭菜、大草滩的当归顶呱呱……”这段顺口溜道出了漳县这片土地丰富的物产资源与独特的风土人情。
不止中药材与牧草产业,漳县的“乡土味道”正加速出圈。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沙棘系列产品,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向全国。漳县沙棘以其天然无污染、营养价值高而广受青睐,沙棘原浆、沙棘油、沙棘果茶等深加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而武当宽粉则凭借其筋道爽滑、口感独特,已成为漳县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土特产”,不仅承载着漳县人民的乡土记忆,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漳县独特的地理、气候、降水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滋养出诸如沙棘、木耳、羊肚菌、乌龙头、土蜂蜜等著名的陇上“甘味”山珍野味,成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品牌赋能,漳县的农产品实现了从“卖得出”到“卖得好”的转变,真正让“土特产”走向大市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电商直播、文旅融合为“土特产”插上腾飞之翼。在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播们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推介党参、蜂蜜、粉条等特色产品,日均发货量突破5000单,实现了“小产品、大市场”的跨越发展。
近年来,漳县围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持续打造“甘味”品牌。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博会、兰洽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开展区域品牌展销、对接洽谈、宣传推介等活动,有力推动了沙棘、紫斑牡丹、淫羊藿、木耳等特色产品的市场拓展。
如今的漳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01日一方水土育一城珍馐 越来越多兰州土特产戴上“国字号”桂冠
- 2025年07月10日"甘味"出陇原 产销链天下 本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迈向国际展台
- 2025年06月10日镇原县 “土特产”变“金招牌”
- 2024年07月23日“土”特产 “丰”景好——兰州新区西岔镇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