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乡村·新聚焦】薯香四溢梨子甜——甘肃农垦条山农场金秋收获掠影

 2025/09/19/ 08:3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朝霞

【乡村·新聚焦】

薯香四溢梨子甜

——甘肃农垦条山农场金秋收获掠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金风送爽,寿鹿山下,甘肃农垦条山农场的广袤大条田里,玉黍穗黄,果蔬飘香,农机驰骋忙收获,颗粒归仓粮满囤,田野里奏响了丰收的音符。

  一个个滚圆滚圆的马铃薯从泥土里露出来,被工人装入袋子,一码码整齐堆放田间地头;一颗颗青翠欲滴的早酥梨、黄冠梨盈满枝头,被工人们摘下放入篮子里分拣分级,一筐筐装箱装车……农场职工抢抓农时,收获各类农产品,运销到全国各大市场及农产品下游加工企业。

  马铃薯走高端市场

  在条山农场马铃薯基地,大型马铃薯收获机列队驶过,把一垄垄马铃薯根秧卷进收获机,一颗颗马铃薯从泥土里被翻挖出来。

  但见一颗颗马铃薯个头中等,不同于市面上出售的马铃薯个头硕大。“这不是菜市场上卖的菜用型马铃薯,不是越大越好!”条山农场马铃薯产业事业部副经理韩锋解释,“这是加工型马铃薯,专门直供百事公司用于加工薯片,直径控制在4至9厘米以内。个头最小的像乒乓球大小也可以,但直径超过9厘米的马铃薯,标准化加工薯片的机械过不去。”

  他拿起一个马铃薯说:“瞧瞧,最好的就是这种直径5厘米左右的马铃薯,大小适中、薯形好、薯面光滑。”农场种植的加工型马铃薯有大西洋品种,还有自己培育的亚条薯1号新品种,淀粉含量高、纯度好、抗病性强,做薯片脆爽、做薯泥沙绵,还可加工薯条、薯块、全粉、淀粉等,1亩地产量3吨至3.5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条山农场马铃薯产业事业部团队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亚条薯1号,耐高温、不易变色;平均亩产达3.1吨,高于大西洋品种;干物质含量达21%—22%,仅低于大西洋品种1个百分点。该品种于去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又于今年8月获得甘肃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同时,依托马铃薯繁育中心,每年生产1000万株马铃薯脱毒苗,健全了从原原种、种薯、一级种薯到商品薯的繁育生产体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过去,这一大片都是沙砾堆积的戈壁沙砾滩,我们通过土地平整、农田防护、生态环境治理、节水灌溉、增施有机肥、用机械捡石块、大农机深松作业等措施改良土壤,同时进行平渠灭埂,将190公里长的渠道、260公里长的地埂翻耕,共改造新增耕地1.5万亩。”条山农场纪委书记赵多毅介绍,农场自筹资金和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全部完成大条田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3.4万亩。

  来自和政县三十里铺乡陈家咀村的村民马忠华、马哈盖和康乐县白王乡苏丰村的闫国俊三人一组,麻利地捡拾地里的马铃薯,装袋堆放,上秤称量。“我们来农场打工10多天了,农场管吃管住,工资按计件支付,拾捡1吨洋芋75到80元钱。前几天下雨,我们在宿舍里待了两天,这几天天晴,我们早晨7点就下地干活,下午4点就干完了,一天能挣近200元钱。”马忠华说,来这里打工40天,人均收入七八千元。

  “我们从8月6日开始收获马铃薯,近期阴雨天多,地里泥泞,无法机收,趁着天气晴朗,早晨6点就起床,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农场职工和周边务工人员进地收获,每天装车、拉运400吨至1000多吨马铃薯,主要运销到百事公司所在上海、西安、嘉兴、德阳等厂区。每天忙到夜里12点或凌晨一两点,因为当天采挖的马铃薯必须当天清货,否则放在地里容易返潮,影响品质。”韩锋边说边指挥机械进地拉运,戴着草帽的脸膛被晒得黝黑,但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条山”梨俏销四方

  站在条山农场林果基地瞭望台上,但见万亩梨园阵势壮观,枝翠叶茂,随着微风绿波四溢。走进树下,一株株梨树整齐有序,翠绿的早酥梨、嫩白的黄冠梨、碧绿的玉露香梨,硕果累累,挂满枝头。

  看着一颗颗丰收的果实,梨园项目负责人郭守军痛惜地说:“今年春夏沙尘天气多,梨花授粉有些影响,但我们全力以赴保增收,这些梨树经历了风霜雨雪、低温冻害,总算有了好收成,1棵梨树能结200至240个梨子,1亩地大概产6000至6500斤梨子。”

  条山农场加强梨园管理,春季低温雨雪时,启动梨园120台防霜机,风机快速旋转,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梨树,有效防止了霜冻;每棵梨树下又布设了滴灌带,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浇灌;每棵梨树每年施70公斤有机肥,同时将修剪梨树枝条粉碎还田,成为营养丰富的有机质,提高了梨子的品质;打药使用大功率弥雾机,将药剂均匀喷洒,有效防治病虫害;树行间运用旋耕机松土,提高了土壤通气性……一系列精细化管理,让“条山”牌梨果肉质细腻、沁润甘甜。

  “条山”牌是国家驰名商标,早酥梨、黄冠梨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次获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甘肃农业博览会金奖、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被认定为“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梨园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果品生产基地,条山早酥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来自景泰县正路镇冯家水村的村民雒蕊香,将一颗颗梨子从树上摘下来,轻轻放入筐子里。树冠高处的梨子,她举起摘果器瞄准,用采果布兜套住梨子,拉拽操作杆,梨子自动滑入网袋里。“摘梨不像摘苹果,苹果皮厚,而梨皮薄,要像拿鸡蛋一样轻拿轻放,才能保证果肉不损害。”她边说边将一颗颗梨子放入筐里,一层层摆放整齐,每一层都铺上一层软软的尼龙编织袋,防止梨子压伤。

  “干一天活,收入130元,从8月初干到9月底,能挣六七千元。家门口打工,能照顾上老人和小孩,活也轻松些,随时吃个梨解渴解乏。”雒蕊香笑着说。

  古浪县黄花滩镇的王开宇,组织了当地19名村民来梨园务工,他说:“我们黄花滩移民新村的乡亲们大都从山里搬迁来,这几年来条山农场务工,一开始,学着识别哪些梨熟了、哪些没有熟,摘一颗梨要用电子称重,200克以上就能摘了,还学习分级分类、摘全梨果柄等,如今都是熟练工,每天工资现付,村里人都喜欢来这里干活。”

  条山农场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还不断辐射周边群众发展梨产业增收致富,当地“条山梨”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年产量近12万吨。

  “我们的梨子分三茬采摘,今年从7月30日开园,分阶段交替采摘早酥梨、黄冠梨、玉露香梨,一直采摘到9月中下旬结束。”郭守军介绍,最近早酥梨地头销售价格为每公斤2.3至2.4元,由于梨品优质、销售旺盛,不仅本地商户来拉运,陕西、青海、河南、河北及东北等地客商也订单购销,还有抖音、快手等线上销售,市场供不应求。

  春种秋收,每一分辛勤的劳作,都不会被自然亏欠,爽口清甜的早酥梨,正是秋天的“甘味”。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