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
西北“玉如意”,“攒劲”!
人民网“行进中国”甘肃调研采访团
秋日午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青土湖畔碧波荡漾、芦苇摇曳,站在湖岸,很难想象这里曾一度干涸。
“青土湖水域面积已经扩大到27.65平方公里,地下水位累计回升了1.15米。我们不仅把沙治住了,更把水留住了。”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指着湖面感慨。
从青土湖出发,沿着河西走廊、陇中高原,于“沙海驼铃”到“算力蓝海”的跨越中,感受陇上江南“甘味”出圈,触摸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追新逐绿,向绿而行,曾经被荒漠和黄土困扰的土地,正将坚守与创新、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画卷铺开。
治沙更要致富 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句“刻”在戈壁滩上的标语,不仅是甘肃人治沙的决心,更是他们用行动书写的绿色誓言。
今年5月,民勤县完成环绿洲锁边林带“最后一公里”集中攻坚,历史性实现绿洲外围锁边林草带闭环围合,建成了一条总长380公里、宽1—20公里不等、总面积215万亩,以杨树、沙枣等乔木为骨架,以梭梭、沙拐枣等灌木为“厚度”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将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完全阻隔。
现在的民勤,治沙已不再是简单的“人进沙退”,而是“沙里淘金”。治沙,治出了好生态,更培育了好产业。
走进民勤县大坝镇八一村,一株株青翠鲜嫩的沙葱长势喜人。“一次投入,多年受益,耗水少、销路好,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沙葱种植专业户叶会香笑着说。2025年,民勤县沙葱种植规模达1.5万亩,产值超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沙葱人工繁育产销基地。
独特的沙漠性气候,也为北靠腾格里沙漠的古浪县肉羊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干燥通风的环境,肉羊长期食用天然碱性饲草,肉质鲜嫩。2023年10月,古浪县八步沙羊产业链服务中心建成,除开展检验检疫、金融支持等业务,还搭建了羊产业线上交易平台。“全县养殖户通过入驻平台,‘线上谈意向、线下做交易’,肉羊日均交易量1.5万只,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辐射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四川、重庆等地。”古浪县畜禽检验检疫中心主任赵涛介绍。
沙漠里奔出了羊产业,短板变资源,得益于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修羊棚建产业园,为养殖户贴息,专门出台了支持产业发展的“羊十条”政策,如今养羊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2024年,古浪县羊存栏量达360万只,出栏量540万只,存、出栏量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
作为全国“三北”工程重点省区,2024年甘肃省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17.68万亩,并因地制宜发展了工程固沙、光伏治沙,交通、水利、农业等治沙造林方式。治沙同时致富,截至2024年底,全省沙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甘肃最显著的底色。
“甘味”出陇 传统产业焕发新颜
“水来了,地活了,人富了!”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镇长张虎天语气里洋溢着喜悦。他身后的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2023年下半年,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山东青岛市与定西市联合实施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在鲁家沟镇规划建设1.14万亩“引水上山”工程。把洮河水提上400米高坡,当地马铃薯也从亩产1500斤增到6000斤以上。通过实施引洮供水等水利工程,定西马铃薯产业焕发新生机,如今全产业链年产值超250亿元,延伸加工的“定西宽粉”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清晨6时,“千年药乡”陇西县,位于首阳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人声鼎沸。“早上交易,下午交收”,这个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100亿元,是西北中药材流通的“心脏”。近年来,通过标准化种植和规范化指导,当地中药材品质显著提升,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接近三分之一。
在“麻辣鲜香”赛道,陇南市武都花椒年产值44亿元,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生产基地。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64万亩,综合产值40亿元;2025年,武威市天祝县高原食用菌产业产值预计突破10.2亿元……放眼田间地头,智能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检等智慧农业模式随处可见,“看大屏、掌上管”的数智化农业在陇原大地悄然铺展。
甘味出陇,核心在制种。定西市马铃薯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8亿粒,年产脱毒种薯220万吨以上,打造了国内马铃薯“基因库”,并出口沙特、土耳其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国每3粒玉米种子,就有1粒产自张掖市甘州区,玉米制种成为当地农户参与最多、产值效益最好的主导产业。甘肃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位居全国首位,陇西县已建成库容16万份的西部最大中药材种质资源库,持续做强中医药“芯片”。
地道育“甘味”,土豆变“金豆”。陇货臻品火出圈,藏在大山深处的农特产品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甘味”品牌效应不断放大。2025年上半年,甘肃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45.05亿元,同比增长10.3%;“甘味”农产品销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13.3%。
产业聚变 绿色创新澎湃新动能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甘肃的创新“绿能”涌动。
兰州新区从昔日的盐碱滩“脱胎换骨”,培育出了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聚变,传统产业是“家底”,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走进兰石集团车间,自动化机械臂自如挥舞,公司拥有绿氢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与装备,2024年建成甘肃省首个绿氢制储用一体化试验示范项目。兰州泰基离子技术公司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离子治疗系统并投入临床应用,打破了离子放疗领域国外技术壁垒。海亮新材生产的3.5微米铜箔,相当于头发直径的1/20,是新能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的关键材料。通过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横向补链,这些“链主”企业又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
千亿产业链崛起的背后,不仅有集群协同效应,更有人才集聚的智力支撑与创新动能。目前,兰州新区正与中科院、兰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共建“甘智汇”产业园,推动“创新研发—概念验证—中试—成果转化”全链条融合,助力新区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的转型升级。
在庆阳老区,“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移动数据中心B01机楼主体顺利封顶。“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的数据就是在这些铁柜子里被飞快算好并高效传回。”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宗谋语气自豪,“全国超半数的数字头部企业都在这里安家,陇东新‘粮仓’已建成超3.1万架机架,算力规模达6.6万P(1P为每秒一千万亿次浮点运算),今年底预计将达10万P。”
截至目前,庆阳市数字经济集群累计对接企业5238户,签约1272户,落地427户,智算占比、增速及增量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集群化、绿色化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年1至7月,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位居全国第3;13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值3600.3亿元,同比增长16%。
从青土湖的一泓碧水到陇中高原的旱塬变良田,从沙漠边缘的顽强坚守到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创新突破,这片曾经以黄色为主调的土地,欣欣向荣,绿意盎然。
一条条绿色产业链延伸壮大,一代代陇原儿女奋勇争先、苦干实干。如同一柄“玉如意”镶嵌在西北内陆的甘肃,地域辽阔,山川秀美,这片土地正在用最生动的实践,向外界翻开生态优先、如意甘肃的时代发展新篇。
(人民网记者 万世成 陈栋 王彤 王绍绍 高翔 邵兰 周婉婷 席娟娟 米媛 焦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0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公园之下藏“清”机:黄河兰州段的治污智慧
- 2025年09月18日【中央媒体看甘肃】三张“名片”焕新颜——市委书记解码老区发展新动能
- 2025年09月18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决胜“十四五”·绿色发展丨海拔超3500米 他们这样守护“黄河之肾”
- 2025年09月16日【中央媒体看甘肃】谱写向“绿”向“新”的协奏曲——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