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2025相约敦煌】守护敦煌的坚实足迹——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果展扫描

 2025/09/21/ 20:27 来源:新甘肃 记者 于晓明

  嘉宾参观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成果展。(本组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蹊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帧帧珍贵的文物修复影像、一个个生动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位于敦煌国际会展中心B馆一层B1展区的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成果展,生动展现了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的实践长卷。这些凝聚着守护智慧、传承创新、传递文明的成果,承载着敦煌研究院开展石窟保护的时代记忆,引人驻足,令人深思。

  “典范”“高地”,两个内涵厚重的词语,在这里有了生动、具象的诠释。

  走进展厅,移步换景,处处都是守护敦煌的坚实足迹。展览将敦煌石窟的千年营造史、敦煌文化的百年传承史置于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宏大叙事中,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展厅复制搭建的莫高窟第3窟内,观者纷纷驻足。窟内壁画色彩淡雅,人物造型细腻生动,依托数字化复原的细节清晰可辨。除了精美的壁画,莫高窟第3窟(复制)还集中展示了敦煌研究院实施洞窟保护利用展示工程的最新成果。

展厅复制搭建的莫高窟第3窟。

  莫高窟洞窟空间狭小、壁画材质脆弱。敦煌研究院为保护文物放置了很多保护设施,而为了实现科学保护与参观体验的协同优化,还进行莫高窟保护利用展示工程系列升级。

  安装低反射、高透光的超白博物馆专用玻璃屏风,更换科技含量高的地砖,布设文物保护专用照明装置、环境监测设备及空气净化装置……

  “我们运用一系列举措,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洞窟结构荷载,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保护设施与历史环境的视觉融合,构建起‘物理防护+微环境调控’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全方位实现文物安全与参观体验的双重提升。”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毛晓晶介绍。

  除了在实体洞窟放置高科技保护设施,为文化遗产构筑“隐形屏障”,敦煌研究院还深入探索文物数字化体系建设。展厅一侧,一台文物数字化采集设备正在作业。

  “这套文物数字化采集设备是敦煌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刚刚完成麦积山石窟部分数字化采集任务。”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工作人员张涛介绍道。他认为,可模块化拆分是这套设备最大的亮点。

  为了满足石窟寺与大遗址数字化采集的需求,敦煌研究院研制出狭小空间下快速高效的壁画二维图像、雕塑三维重建及大遗址三维数据采集装置,研发了亿级像素无差错二维图像自动拼接软件和多源数据融合的跨尺度三维重建软件,搭建起丝路文物数字化处理智慧云服务平台。

  通过对关键技术、设备、方法的评估、集成和优化,敦煌研究院找到了丝路文物数字复原的成套解决方案,并在大遗址、石窟寺及馆藏文物等的管理单位进行应用示范。

  如今,敦煌研究院完成了敦煌石窟30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成果。在国内外共完成16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案设计。在完成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同时,还向国内9省区市的22处文物管理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

  “就像亲身走进了洞窟,讲解得很细致。”刚摘下VR眼镜的观众王甜难掩激动。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寻境敦煌”项目体验。体验者戴上VR眼镜,耳畔传来驼铃轻响,在虚拟场景下,仿佛“走进”莫高窟第285窟。

  嘉宾体验“寻境敦煌”项目。

  “体验者可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感受洞窟被照亮的场景。”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工作人员陈鑫介绍。依托敦煌学丰厚的研究成果和“数字敦煌”的多年积淀,敦煌研究院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VR虚拟现实场景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体验者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触摸千年文明的脉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