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科技特派团:发力特色产业 交出“三好”答卷
陇南日报通讯员 刘治学 王晓勇
宕昌县聚焦产业一线“堵点难点”精准“出题”,科技特派团专家深入乡村研判“答题”,以科技赋能推动技术落地与成果转化,让“科技答案”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形成“需求-技术-效益”的精准联动闭环,实现了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双向共赢,科技特派团让农民“种得好”“养得好”,实现产品“卖得好”,推动产业链延伸与品牌价值升级。“哈达铺当归”“宕昌党参”获地理标志认证,品牌效应持续释放。“竹小院”等一批农特产品牌获得市场认可,溢价可观,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靶向“选题”,突破发展“瓶颈”
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科技特派团专家会同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技术人员,深入乡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养殖业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摸排产业一线实际情况,梳理出食用菌培育、畜禽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瓶颈,紧扣“病虫害绿色防控”“精细化栽培管理”“农产品深加工提质”等具体需求,形成详实的“产业需求清单”,为后续精准服务找准方向。科技特派团专家带着技术方案深入田间地头、加工车间“靶向破题”,通过技术攻关、模式推广、人才帮带,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
精准“解题”,注入科技动能
科技特派团让“科技因子”渗透到种养全环节。肉鸡产业组通过现场指导、线上帮扶,推进“无抗养殖技术示范应用”项目,筛选成熟抗生素替代产品落地示范,带动企业年出栏肉鸡30万只,形成技术规程,为规模化推广提供“技术范本”。食用菌产业组在贾河乡示范G10、L7羊肚菌品种,设施栽培较当地品种增产显著。新城子藏族乡、何家堡乡推广的平菇品种单袋产量可观,成为主栽品种,黄蘑93榆黄菇单袋产量高、色泽鲜亮,深受市场认可。
中药材产业组,指导建成0.5亩淫羊藿仿野生繁种田,发表论文《淫羊藿养分吸收规律及与药效成分的关系》,为规模化种植铺路。《当归熟地育苗技术规程》省级标准制定后,示范推广超100亩,减少生荒地破坏。同时引进百合、艾草新品种,丰富种植结构。食用菌产业组集成应用菌种三级扩繁、菌袋集约化生产、优质菇培育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8项,推广高效生产模式6个,解决了菌袋生产污染率高、栽培管理粗放、产量品质较低等问题。三年间生产优质香菇菌袋410万袋、黑木耳菌袋120万袋、平菇和榆黄菇等菌袋40万袋。
赋能产业,实现多维提升
食用菌产业组对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技术示范基地8个、食用菌种植大棚512座、示范面积870亩,累计新增效益660多万元。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从三年前的210万棒增至670万棒,生产各类菌菇5025吨,产值达3亿元,平均每亩增收7628元。培养地方技术干部6名,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1259人次。
中药材产业组则实现“全链赋能”:20余场培训覆盖500余人次,从种植到加工全环节知识普及;联合企业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助力GAP基地建设;开发24款新品黄芪茶,44道特色药膳菜品进酒店、宾馆、景区,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实现线上销售1.2亿元。蜂产业组推广“异地春繁+小转地养殖+成熟蜜生产”模式,提升蜂蜜品质,带动4个示范蜂场标准化建设。协助企业申报品牌,研发深加工产品,提升溢价能力,指导应对气候异常导致的蜜源减少问题。
宕昌县通过“产业一线出题-科技团队精准答题-成果落地转化答卷”的闭环机制,实现了“需求精准识别-科技精准赋能-效益精准提升”。这场“出题与答卷”的双向奔赴,不仅破解了产业瓶颈,更用科技动能铺就了一条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为特色产业借助科技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5日从“林间菌”到“袋中财”——宕昌县竹院乡发展木耳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 2025年07月09日宕昌县新寨乡:激活人才创业动能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 2025年07月03日“羌源味到”直播启航!宕昌特色乘“云”出圈
- 2025年06月06日宕昌:高原夏菜种出富农增收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