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从丰收出发 向未来作答!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2025/09/23/ 08:31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何成军

从丰收出发 向未来作答

——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甘肃农民报融媒体采编中心

  一

  是的,又到丰收季。是的,又是丰收年。

  寒来暑往,丰收季,每年都有;

  雨雪冰霜,丰收年,又未缺席。

  今天是2025年9月23日,农历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陇原大地,再次以金色的名义,向时间作答。

  从陇东的麦浪到陇南的林海,从黄河两岸的玉米到祁连山下的牛羊,千里沃野,一片欢腾。平凉红牛披上红花,静宁苹果摘下“丰收一号”,定西的孩子用土豆刻出“中国地图”,兰州的“甘味”展销中心人头攒动。此刻的甘肃,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北腹地,而是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试验田里,那个开犁的先行人。

  二

  是的,又到丰收季。是的,又是丰收年。

  但这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而是一段用铁犁书写的逆袭,是一代又一代农人用脚印丈量出的答案。

  曾几何时,寒旱是甘肃的“原罪”。风太硬,水太少,地太薄,种一瓢收一斗,是常态。那时候,丰收是侥幸,是老天开眼,是“看天吃饭”的叹息。可如今,寒旱不再是“贫瘠”的注脚,而是“特色”的底色。甘肃人把“冷凉”种成了“高原夏菜”,把“干旱”养成了“旱作农业”,把“风沙”变成了“日光温室”。这不是魔法,是科学,是倔强,是“不服输”三个字,写进了每一寸黄土。

  丰收,绝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一个个暖洋洋的家庭故事。是临夏的老马,靠养牛把女儿送进大学;是秦安的张婶,靠果园供出两个研究生;是武威的老王,靠日光温室种出“冬天里的西瓜”,触网卖出数万单。他们是甘肃最普通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他们的名字不会被写进历史,但他们的笑脸,就是甘肃丰收节最动人的封面。

  

  是的,又到丰收季。是的,又是丰收年。

  但丰收,不只是粮仓满了,钱包鼓了,更是心里有底了,脸上敢笑了。

  2025年的甘肃,早已不是“扶贫”的甘肃,而是“振兴”的甘肃。八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剑指8000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欲翻番,这是政策文件的宏伟蓝图,更是房前屋后的真实日子。每一个合作社的账本,每一个村集体的分红,每一个农户的银行卡,都在悄悄印证:甘肃,真的不一样了。

  但我们知道,丰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寒旱地里,种子一代代拔节;戈壁滩上,大棚一排排追日;智慧农业,一帧帧刷新;而村口那条曾经往外奔的路,如今又把游子的脚印一串串送回老屋。

  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回来了,带着北上广的见识、江浙沪的技术、珠三角的资本。回到村里,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归来”。他们把直播间搬进果园,把AI装进温室,把文创写进土墙。他们让“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让“农村”不是退路,而是出路;让“农业”不是苦业,而是酷业。

  四

  是的,又到丰收季。是的,又是丰收年。

  但丰收,不只是甘肃的丰收,也是中国的丰收。

  当天津的市民吃上榆中的生菜,当广州的早茶配上夏河的牛奶,当上海的宝妈下单静宁的苹果,当北京的老人喝上陇西的黄芪茶,甘肃的丰收,就不再是一个省的丰收,而是中国大循环里,最坚实、最温暖的一环。

  政策的账,是战略,是规划,是千亿产业链。

  脚下的土,是炊烟,是鸡鸣,是老屋门口的那盏灯。

  心口的热,是母亲把最大的一颗苹果留给归人,是父亲把第一壶“二脑壳”酒敬给先人,是孩子把“丰收”两个字,写进作文本,也写进心里。

  风从祁连来,霜映黄河白。

  陇原大地的丰收,是甘肃人用脚蹚出来的路,用汗浇出来的花,用心守出来的年。

  五

  是的,又到丰收季。是的,又是丰收年。

  寒来暑往,丰收季,每年都有;

  雨雪冰霜,丰收年,又未缺席。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从不向风沙低头,从不向寒旱认输,从不向命运让步。

  他们,就是甘肃农民,是丰收节最真实、最响亮、最动人的答案。

  丰收节快乐,甘肃!

  丰收节快乐,中国!

  丰收节快乐,你我!

  (执笔:何成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