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来自丝路新城的金秋之约——写在2025(第八届)甘肃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论坛举行之际

 2025/09/23/ 08:32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唐学仁

来自丝路新城的金秋之约

——写在2025(第八届)甘肃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论坛举行之际

  兰州新区报记者 唐学仁

  金秋时节,盛会相约。

  9月22日起,全国媒体大咖齐聚兰州新区,共赴2025(第八届)甘肃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论坛,共谋融合发展新篇章。

  这座屹立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现代化新城,正以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开放的创新姿态,与媒体融合发展结伴同行,携手共赴一场思想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盛宴。

  作为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多元生态的创新沃土,兰州新区不仅以产城融合的智慧绘制发展蓝图,更以包容开放的胸襟,书写着宜业宜居、融通世界的现代传奇。

  此次盛会,既是媒体与新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创新与发展交相辉映的时代见证。

  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五个、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这片土地被历史选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平凡。

  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的几何中心,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兰州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肩负着引领西北地区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获批国家级新区十三年来,从“规划蓝图”到“现实画卷”,兰州新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探索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新路子。

  在这里,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定位正逐步变成现实——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以超越时代的眼光,新区人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共建“一带一路”的现代新城。包容开放、产城融合的空间格局巧妙布局,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城市建设四大使命交融并进。兰州新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人才、资本、科技在这里汇聚碰撞,成为辐射甘肃、带动西北的重要增长极。

  多元生态的创新沃土

  作为国家级新区,改革创新是兰州新区的使命所在。

  近年来,兰州新区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推行“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三分之二以上。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里,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工程项目审批“一网通办”,纳税服务“全程网上办”成为“新事心办”服务品牌的生动实践。

  创新新区,孕育着无限可能。在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里,院士团队正调试伽马探测器;博睿重装的车间内,与院士合作研发的泥浆泵样机即将下线;宝武碳材料研究院的反应釜中,新型负极材料正经历高温淬炼……183个创新平台如同繁星,照亮了新区绿色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升级之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孵化器、加速器组成全链条培育体系,让创业梦想在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数据最具说服力:兰州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8%,百余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15000米半潜式海洋平台钻井包、3.5微米铜箔、超高温钍基熔盐泵等一批产品和技术世界一流。在兰州新区,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畅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兰州新区包容开放的气度也吸引着各方英才聚集。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在这里追逐梦想,不同文化人群在这里交流交融。新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找到归属感。

  金融创新更是活力涌动。近年来,兰州新区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和创新创业领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结出丰硕成果,发行西北首单绿色债券,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兰州新区,人才与创新深度融合下的“双向奔赴”构建了科技创新生态圈。以政策为帆、平台为舟,新区为人才搭建起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而人才则以智慧为笔、创新为墨,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的答卷,共同孕育着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

  融合发展的产业之城

  在兰州新区,产业脉搏的强劲跳动快速而有序。绿色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比邻而居,实现“隔墙供应”;装备制造园区内,一个个“新区智造”走向世界;生物医药基地里,科技创新不断突破……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数据产业在这里异军突起,丝绸之路信息港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运营,让西部内陆站上了数字经济的风口浪尖。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蔚然成势。兰石集团、宝武集团等龙头企业入驻,打造从研发设计到制造服务的高端装备产业链。在兰石集团重型装备车间,工人们正在为国家重点项目制造核心设备,这些“大国重器”将应用于能源、化工、军工等领域。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也亮点纷呈。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兰州格瑞芬碳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集聚,不仅推动了铜箔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兴起。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新区正逐步构建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物医药产业茁壮成长。新区依托陇药发展优势,打造西部生物医药高地。在生物医药产业园,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传统中医药从守正传承到现代化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数据产业乘“云”而上。新区抢抓“东数西算”机遇,建成大数据产业园,数千台服务器昼夜不停地运转,海量数据在这里存储、计算、传输,为千里之外的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

  现代农业焕发新生。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里,番茄、草莓、彩椒等果蔬通过无土栽培茁壮成长,全程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实现了“四季有鲜果,月月可采摘”。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坚持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新区累计引进优质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6100亿元,全面构建“2+4+X+N”现代产业体系,着力释放优势能源资源潜力,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宜业宜居的生态家园

  兰州新区的城市建设,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诗。

  近年来,新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打造了由湿地公园、城市绿廊组成的生态系统。兰州新区创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现代农业+优质林草业+城镇发展”模式,完成造林绿化21万亩,城市绿化率从不足5%提高到3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5.1%。漫步新区,现代化建筑与生态景观相映成趣,工作与生活从容切换,产业区与城市功能区有机融合,实现了“人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宜居梦想。

  兰州新区的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硬件”提升,更在“软件”上下足功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聚集,文化场馆、商业综合体相继落地。放眼望去,30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中兰客专等重大工程强化枢纽地位;建成学校超百所、各类医疗机构床位2200余张。瑞岭国际等商圈繁荣热闹,人来人往,充满着生活的气息。“15分钟便民圈”全面构建,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无论是购物、就医还是休闲娱乐,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

  融通世界的丝路新城

  作为内陆的国家级新区,开放是兰州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这里拥有西北地区最特殊优惠的政策体系,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打造了立体化开放通道。

  中欧班列从这里呼啸西行,将“新区制造”运往亚欧大陆;进口商品从这里分发全国,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区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与全球市场深度互动,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先行者。

  兰州新区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优势,构建起“陆空联动、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数据专用通道形成立体化开放平台,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从内陆腹地成功转型为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随着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新区造”驶向中亚、欧洲,兰州新区开放平台叠加发力,改革活力与开放动能澎湃激荡。

  十三年耕耘,平地起新城。兰州新区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突破,成为西北地区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但兰州新区的雄心不止于此。面向未来,这里将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发展新引擎、宜居宜业新典范。一座更具竞争力,更具创新活力,更具人文魅力,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