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博会观察】一场关于文明守护的深度对话——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媒体见面会侧记

 2025/09/23/ 08:3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白永萍

【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文明互鉴】

【文博会观察】

一场关于文明守护的深度对话

——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媒体见面会侧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9月22日上午,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媒体见面会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长期深耕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国内外的主流媒体记者对话交流,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有问有答,畅所欲言。

  “当前,莫高窟保护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采用了哪些科学方法和创新探索,哪些具有‘典范’意义?”现场,一位记者的提问直击大众关切,也叩开了莫高窟守护故事的大门。

  “历经多年守护,莫高窟目前整体安全稳定,正以鲜活的姿态延续着文明脉络。”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苏伯民作答。苏伯民介绍:“我们构建起风险预控体系,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全方位监测洞窟温湿度、光照、游客承载量等关键指标,精准调控洞窟微环境,保障壁画始终‘安居’于适宜状态,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坚固防线。”

  谈及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设,苏伯民分享道,敦煌研究院在壁画修复、数字化保护、游客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通过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让千年莫高窟焕发时代光彩,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敦煌经验”。

  敦煌学研究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支撑。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张小刚分享了他们的最新进展:“我们搭建了一个集藏经洞经卷、敦煌学研究资料于一体的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为全球公众呈现一座敦煌千年数字图书馆。”

  如何主动引导和支持海外学者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敦煌故事?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张元林给出了“请进来”“走出去”与数字化赋能相结合的答案。

  “‘请进来’就是举办学术活动,邀请全球学者实地考察,并吸引资深海外专家驻院开展研究;‘走出去’是派遣院内学者携带最新成果参加国际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数字化赋能则依托‘数字敦煌’等平台,向全球免费开放高清图像、文献和多语种解读,为海外学者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便利。”张元林说,通过这一模式,不仅能提升敦煌学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构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当话题聚焦到如何提升游客参观体验时,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副研究馆员雷政广说,从硬件升级、模式优化、内容拓展到服务提质,敦煌研究院多维度提升游客体验。智慧导览、沉浸式展演与数字化洞窟体验,让游客在有限时间里收获更丰富的文化感受;科学规划参观路线、提升讲解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则为旅途增添了舒适与便利。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带来了哪些可能?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俞天秀的回答,让现场记者看到了科技与文物碰撞的精彩火花。

  “AI技术就像一把‘智慧钥匙’,为敦煌文物数字化工作开辟了新路径。”俞天秀说,目前,敦煌研究院已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实现图像自动识别分类;在“数字藏经洞”应用AI进行智能问答、文本分析与知识图谱构建,提升检索研究效率;在二维拼接、三维重建中引入AI算法,显著提高采集与建模精度。

  人才是守护文化遗产、研究敦煌学的核心力量。针对“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传承敦煌学”这一问题,张小刚说,敦煌研究院构建了“实践淬炼+学科融合+传承创新”的一体化人才培育体系,既让新人在莫高窟修复等一线实战中掌握技术与逻辑,也通过资深专家学者“师带徒”传递专业能力与莫高精神。

  整场见面会,在一问一答间,文化遗产保护典范经验、敦煌学研究高地成果清晰呈现。敦煌,这颗在时光长河中闪耀了千年的丝路明珠,正以更鲜活、更有活力的姿态,在新时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