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峥嵘岁月 传承家国情怀
——陇剧《大河东流》晋京演出特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9月17日、18日,陇剧《大河东流》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精彩上演。婉转的陇剧唱腔伴着黄河的滚滚涛声,带领北京观众“穿越”至20世纪30年代末的兰州,亲历“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豪迈传奇,重温黄河儿女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8月至10月在北京举办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经全国遴选,涵盖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多种形式的22部佳作晋京汇演。作为我省唯一入选剧目,陇剧《大河东流》以浓郁的地域艺术特色,为北京观众铺展开一幅荡气回肠的甘肃红色文化画卷。
陇音传情——
该剧在嘹亮通透的甘肃“花儿”声中震撼开场,这是“花儿”首次被创新融入陇剧表演,令人耳目一新;更以传统“嘛簧”为创作唱腔基础,编创出多声部“嘛簧”新唱法,艺术感染力极为强烈;伴随着兰州太平鼓鼓声雷动,演员们舞出了黄河筏子客的豪情万丈;剧中地道的兰州方言与俚语,则使得甘肃的风土人情跃然台上。
舞美写意——
该剧舞美设计深度融合陇原风物,黄河、铁桥、水车等甘肃特有的文化符号登台亮相,剧组还将1∶1复刻的羊皮筏子搬上舞台,重现了抗战时期它作为特殊交通工具转运物资的历史性一幕;演员表演融汇了皮影侧身姿态与陇东秧歌神韵,舞美设计借鉴了皮影镂空雕刻与旦角高髻造型,形成一套虚实相生的视觉体系,将陇剧的独特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情感怀——
该剧以20世纪30年代末的兰州抗战为背景,讲述了黄河筏子客放下个人恩仇、共赴国难的感人故事。女掌柜朱槐花原困于丧夫之仇,拒绝与王记筏子栈联手扎联排大筏,运送抗战物资,直至经历货物被炸、丧子之痛后幡然醒悟,最终带领筏子客同仇敌忾,驾驭羊皮筏子冲破重重封锁,为前线运去抗战物资,展现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大情怀”。
“全剧开场和娶亲场景中‘花儿’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太妙了!”“向英雄的筏子客们,致敬!”“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兰州看看,坐一坐羊皮筏子,品尝一下灰豆子、甜醅子。”……帷幕徐落,掌声经久不息,观众情绪高涨,对《大河东流》赞不绝口,久久不愿离去。
中国戏曲学院2025级戏剧导演专业研究生康乃方观后感触很深:“以前我并不了解,在西北、在甘肃,有过这样一段独特的抗战往事,黄河儿女在后方展示出的勇气与担当,感人至深。”
甘肃省陇剧院青年演员、《大河东流》朱槐花的扮演者赵丹说:“我饰演的朱槐花,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让我无比激动。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
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表示:“对于北京观众而言,陇剧或许有些陌生,但我们希望通过《大河东流》的演出,让大家了解、走近并喜爱上这一独具西北风情的剧种。这部剧生动刻画了黄河儿女放下恩怨、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精神风貌,是伟大抗战精神在陇原大地上的真实写照。未来,我们将继续创作更多优秀剧目,努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把陇剧的魅力传递给全国观众。”
据了解,自2019年起,甘肃省陇剧院实施“三年一创作、一演出、一提升”规划,以9年为期,着力打造以甘肃故事为基、黄河文化为魂的“黄河三部曲”。首部作品《大禹治水》以黄河探源为脉络,寻绎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之根;第二部《大河东流》聚焦兰州普通民众的抗战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之魂。如今,这两部作品已在省内外演出近百场,获得了行业专家与各地观众的高度评价。
最近,“黄河三部曲”收官之作——陇剧《大塬道情》正加紧推进剧本打磨工作。9月19日,甘肃省陇剧院在北京专门组织召开了该剧剧本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剧》杂志、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为剧本提升建言献策。“《大塬道情》以陇东道情皮影为核心叙事元素,紧扣‘守正寻根、创新致远’的理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发展传承之路。目前,该剧创作进展顺利。”王存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0日陇剧《大河东流》晋京献演 黄河抗战传奇震撼首都观众
- 2025年09月16日大型原创陇剧《大河东流》晋京献演
- 2025年08月07日陇剧《大河东流》三登央视
- 2025年07月16日【文化视点】浪潮奔涌处 陇韵谱华章——评陇剧《大河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