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徐建群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处于向自主创新转型的关键阶段,肩负着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发展,既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现实需要。
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哲学社会科学是发展实践的重要支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不断深化理论创新,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思想引领和学理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开展研究,既要从改革发展的鲜活经验中提炼理论,又要以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哲学社会科学则是文化的基座、底蕴和血脉。哲学社会科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构筑了文化强国的思想理论根基。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华文化为深厚基础,立足发展实际,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强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学术概念和研究范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话语能力,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哲学社会科学是破解时代难题的理论基石。面对全球格局深刻演变、技术变革加速迭代、文明交流复杂交织的百年变局,哲学社会科学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解析文明演进、追踪风险演变、预判矛盾转化,推动交叉学科创新,在气候变化、数字主权、文明对话等前沿领域取得创新成果,为发展与安全提供智力支持,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积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立足实践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立足中国实践,既要扎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提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治理智慧与发展经验,也要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双重突破。这种知识生产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也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学理支撑,最终实现理论自觉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哲学社会科学需立足中华文明历史积淀,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连续性发展密码、创新性内生动力、统一性制度优势、包容性文化品格及和平性价值取向。巩固和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理论创新。系统挖掘传世古籍、出土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学术成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持。
坚持实践导向的研究范式。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知识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探索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将基层经验转化为理论依据,产生原创性成果,解决人民群众的难题,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加快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支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研究项目和研究团队。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和智库机构,为创新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充分激发其创新才能。开展有组织科研,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团队,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攻克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研究合力。
推动研究方法革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拥抱现代科学技术,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等,与田野调查、比较研究、逻辑推演等传统研究方法深度融合,系统推动研究方法革新,为解决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强化跨学科研究方法体系建设,打破单一方法论局限,探讨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有效融合路径。加强跨学科研究方法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多种研究方法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能力提升驱动研究方法持续迭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精准识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并提供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建立阶梯式培养模式,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构建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链,增加前沿理论及跨学科课程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推动科研院所与党政机关、企业间的人才交流任职,拓宽人才视野,提升综合能力,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3日【理论宣讲】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
- 2025年09月23日【理论】传承弘扬敦煌文化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2025年09月23日【理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2025年09月23日【理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