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高云虹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锚定方向、主动作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以辩证思维把握就业市场新态势
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对接岗位需求新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互联网、电子信息、半导体、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岗位需求持续增长,数据分析师、AI训练师、智能制造工程师等新职业不断涌现,为毕业生开辟了新赛道;另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替代部分重复性劳动,传统岗位面临转型或升级。高校需密切跟踪产业变革方向,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增设数字技能、跨学科融合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岗位的核心能力,在产业变革中找准就业定位。
适应就业形态变化,拓宽就业选择新空间。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地域集聚”与“形式多元”双重特征:部分城市及地区凭借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优质等优势,通过各类政策持续吸引毕业生向这些地区集聚;同时,远程办公、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新型就业模式快速发展,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补充。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多元就业观念,既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功立业,也支持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针对新型就业形态,提供政策解读、创业指导、社保衔接等配套服务,帮助毕业生降低就业风险,拓宽就业空间。
聚焦能力评价转型,补齐就业竞争新短板。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正向“能力导向”转变,沟通协作、创新思维、复杂问题解决等软实力,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关键。高校需强化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通过小组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夯实自主思考、独立创作的基础,让软实力成为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分项”,弥补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的差距。
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大学生就业
深化人才培养供给,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于高校而言,一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社会急需、产业前沿的专业,淘汰或改造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二要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将真实项目、企业案例引入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打破“重理论轻实践”路径依赖,将AI工具深度嵌入课程;增设AI工具应用、跨学科项目实践课,提升职场技能。四要完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职业咨询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技能培训以及就业信息推送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毕业生定量分析匹配职业方向。五要“访企拓岗”常态化。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深入园区、企业开拓就业岗位,邀请企业家参与教学相关环节,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一方面,激发企业用人活力。落实落细减税降费、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等惠企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重构人才评价机制,学习推广“新八级工”制度,强调技能优于学历,突破学历和年龄限制认定技能等级。同时,深入挖掘新业态新职业潜力,支持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健康发展,鼓励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领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就业环境。一要提升信息匹配效率。完善多级联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岗位信息精准推送、人岗智能匹配;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就业档案,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二要简化优化就业手续。推进毕业生就业手续线上办理、一网通办,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便利。三要加强权益保障。严厉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行为,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规范就业协议签订,保障劳动者权益。做实做细帮扶台账,通过提供专项资源倾斜、强化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等措施精准实施就业帮扶。
转观念和强能力同发力,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要高度重视个体能力重构。在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跨领域能力整合,聚焦复杂问题解决、创意思维等AI无法替代的领域,参与“项目制培训”提升硬技能;要客观理性分析自身特长和不足,主动参加各类大赛、进入新兴领域积累经验;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环节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软实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切实成长为适应未来需求的合格劳动力。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19日【理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2025年08月22日【理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2025年08月12日【理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 2025年06月27日【理论】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