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钢铁企业生产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分析——以酒钢集团榆钢公司产业转型升级为例

 2025/09/26/ 18:52 来源:“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加速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大背景下,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碳排放重点领域,其年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7%,且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高达75%,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钢铁行业正面临国际碳监管政策日趋严格、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加大、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的三重挑战,转型进程已进入关键攻坚阶段。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钢铁行业利润率已降至1.2%的历史低位,迫切需要通过系统性变革破解发展难题。本报告将从国际政策环境、技术创新路径、市场机制构建三大维度,结合酒钢集团榆钢公司转型升级的实践案例,深度剖析企业在绿色转型中面临的现实痛点,提出兼具可行性与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钢铁行业整体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具有战略参考价值的实践路径。

  一、国际压力与国内转型需求的双重驱动

  (一)国际国内减排框架加速转型进程。在从国际环境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计划于2026年全面实施,届时相关钢材产品出口将面临每吨30-50欧元的碳成本(数据来源:麦肯锡,2025年预测),客观上形成基于碳足迹的贸易规则,对钢铁产品进口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政策使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格局深度重构,倒逼企业通过低碳转型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从国内来看,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对钢铁企业的碳排放监管日趋规范,形成了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政策合力,促使企业将低碳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

  (二)国内政策驱动。国家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发布的《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严格管控新增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为行业转型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政策引导下,企业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榆钢公司通过实施雨排系统优化、水资源深度处理提标改造,实现厂区污水近零排放,2023年获评省级节水型企业;同时持续推进有组织、无组织排放治理,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积极申报绿色工厂,推动各生产工序向能效标杆水平迈进。这些实践既响应了国家政策导向,也充分享受了政策红利,形成了“政策引导-企业实践-效益反馈”的良性循环。

  从行业运行来看,2024年我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出口1.1亿吨,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1.2%,近五成上市钢企面临经营压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25),这一态势凸显了转型的紧迫性。产品结构差异带来的盈利能力分化尤为明显,如榆钢公司2024年630MPa高强钢筋产品实现盈利,而部分普通钢材品种面临挑战,印证了高端化转型的必要性。当前,国家产业规划已明确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路径,要求2025年前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聚焦高性能合金、高端装备用特种钢材等关键材料突破。榆钢公司积极对接地方配套政策,充分利用超低排放改造加价补贴等支持措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推动资源向技术优势突出、环保能力领先的企业集中,加速行业落后产能出清,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当前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一)需求萎缩与产能过剩。钢材下游需求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传统用钢领域需求增速放缓,新兴领域需求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引发行业供需关系的连锁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国内主要用钢行业中,部分传统制造业增速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而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用钢领域虽保持增长,但占比仍较低,未能完全抵消传统领域需求的调整缺口。从行业整体看,当前钢铁产能利用率已跌破75%的合理警戒线,供需失衡直接导致钢价持续承压,普钢价格指数同比下跌8.5%,部分钢厂为维持正常生产周转,被迫采取“以价换量”的经营策略,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压力。

  (二)成本高企与盈利恶化。钢铁生产的核心原材料铁矿石和焦炭,在吨钢成本中的占比长期超过56.5%,且受国际供应链波动、能源价格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2025年两类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高达15%,给企业成本控制带来极大挑战。更关键的是,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钢价降幅(8.5%)显著大于吨钢成本降幅(5%),行业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成本与价格的反向变动直接导致行业财务状况承压,截至2024年末,钢铁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1.94%,部分企业利息保障倍数转为负值,经营风险进一步累积,倒逼行业加快通过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破解成本困局。

  三、能源革命打破煤炭依赖的三大途径

  (一)短流程炼钢规模化成为降碳突破口。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将“提升短流程电炉炼钢比重”作为推动钢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出“到2025年底,废钢利用量达到3亿吨,电炉钢产量在粗钢总产量中的占比力争提升至15%”。榆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潜在资源优势(新能源电力、废钢市场处于发展期),推进短流程电炉炼钢项目的论证,构建高效低碳生产新模式,实现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结构优化依赖绿电规模化应用。当前钢铁行业的绿电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绿电消费比例为25.2%~70%之间。绿电渗透率的提升有利于电炉炼钢的推广,并促使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为氢冶金提供经济性基础。

  (三)废钢循环体系具有重大潜力。作为钢铁行业降碳的关键路径之一,废钢资源循环利用的减排效益显著,每吨废钢替代铁矿石可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能降低对原生矿产资源的依赖。从行业现状来看,我国当前废钢比仅为21%,难以满足国内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全国废钢资源缺口将达2500万吨。从区域资源分布特征来看,我国中西部工业集中区随着产业升级与设备更新,废钢资源存量正逐步释放,部分工业城市群年废钢资源量已呈现10%-15%的增长趋势。通过构建“区域回收网络+集中再生园区”的资源整合模式,可有效提升废钢回收效率与加工质量,进一步释放循环利用潜力,为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优化原料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四、通过节能技术实现从工序优化到系统革命的全面提升

  (一)低碳工艺突破。目前钢铁企业的低碳技术主要是氢冶金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对传统动力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钢铁企业的能耗,例如榆钢公司的烧结环保节能型环冷机改造项目预计可实现年节电1600万度。

  (二)数字化赋能助力能效提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调控系统的不断优化,智能工厂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榆钢公司2021年以来,陆续实施了二棒线自动打标机器人系统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建设、皮带无人值守项目、衡器计量系统智能化应用项目、绿色化智能化料场等项目建设,智能化控制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促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改善指标。

  五、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角驱动

  (一)政策深化碳约束。至2025年,钢铁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配额分配趋紧将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央行ESG评级与信贷机制的挂钩,将为绿色项目注入资金活力。榆钢公司需加快适应逐步完善的碳市场,持续利用金融政策优势,扎实推进钢铁企业的碳减排工作。

  (二)市场需求趋向绿色化。国外车企逐步将供应链碳排放强度(≤1.2吨CO2/吨钢)纳入采购标准,低碳钢采购溢价高达20%(麦肯锡,2025年),迫使钢厂进行技术升级。随着LESS认证等欧盟“绿色钢铁”标准及更多国际标准的出台,榆钢公司积极应对需求侧对钢铁企业提出的日益增多的“绿色限制”,以技术创新(节能技术、循环利用技术)举措有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三)技术路径融合。当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技术融合与跨行业协同将成为未来钢铁企业降碳的关键路径。宝武与中石化合作的钢化联产项目,将钢厂捕集的CO2转化为绿色甲醇航运燃料,成功实现了“碳链闭环”。预计到2030年,绿氢成本降至12元/kg后,氢基直接还原铁(DRI)与电炉(EAF)的耦合路线将成为主流工艺。随着各行业绿色技术的不断进步,榆钢公司积极引入先进的低碳冶炼技术,如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供暖技术,厂区低品位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减少钢铁界面温降技术,工业富余蒸汽发电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榆钢公司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钢铁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历史性转变,未来十年将是技术迭代与产能优化的关键时期。榆钢公司需紧密跟随碳市场深化、绿色采购普及趋势,加速实现从“碳锁链”到“碳中和”的转型,在西部发展中重塑榆钢公司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作者为酒钢集团榆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