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驱动基础设施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破解工程建设中“质量、安全、效率、成本”难题的关键密钥。在省公交建集团投资建设的华二(庆阳市华池县至环县二十里沟口)公路建设项目中,项目公司锚定 “四新技术”应用方向,统筹各参建单位打破传统施工桎梏,将其深度嵌入施工全流程,既实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优化管控,也为行业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科技赋能质量管控
构建工程品质“精准防线”
工程质量是项目生命线,项目以技术创新为抓手,通过精准化、信息化手段贯穿施工始终。填方施工环节,项目摒弃传统粗放模式,创新采用“网格+楔形块” 组合技术控制填方标高与路拱横坡:以高强度耐腐蚀金属网格搭配定制化楔形块,施工前通过测量放样固定网格位置、布置楔形块,压实中可实时监测填筑高度,大幅提升路基平整度与结构稳定性,为后续工程奠基。
特殊路基处理环节,项目全线引入软基施工信息系统。该系统融合北斗定位、智能传感、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实时采集强夯、CFG 桩、灰土挤密桩等关键工序数据并上传云端,通过内置算法自动分析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管理人员可通过移动端掌握现场动态,实现隐蔽工程 “过程透明化、质量可追溯、问题可预警” 的闭环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施工中隐蔽工程质量管控难的痛点。

智能监测守护安全
打造施工安全“智慧屏障”
针对全线面临高填深挖多、最大填土高度达67.5米,路堑最大高差高达99米的复杂工况,华二项目创新引入高边坡稳定性智能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自动化监测,实时捕捉边坡位移关键数据,一旦出现失稳风险立即触发预警,推动项目安全管理从“被动抢险”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大幅减少了人工监测的工作量,显著提升了高风险路段的施工安全水平。
在隧道施工安全保障中,项目同样依托科技力量筑牢防线。针对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探测难题,采用DKTEM-20瞬变电磁自动超前探水系统,精准探测100米范围内的断裂带、含水裂隙等地质隐患,提前预判突泥涌水等灾害风险,为施工方案优化调整预留充足时间,切实为隧道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机械革新提速增效
激活工程建设“动力引擎”
面对建设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华二项目以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升级为突破口,提升施工效率。在小构件预制环节,项目摒弃传统分散式、低效化生产模式,搭建机械化流水生产线,通过标准化流程整合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等工序,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小构件生产的规模化、高效化。
在钢筋加工这一关键工序中,项目引入锯切套丝打磨一体机、数控钢筋弯曲中心、滚焊机自动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加工精度低、效率慢的现状。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钢筋加工的“高精度切割、标准化套丝、精准化弯曲”,加工质量合格率有效提升,同时大幅缩短钢筋加工周期,为后续工序衔接争取了宝贵时间。

工艺创新降本增效
探索项目建设“最优路径”
在降本增效与绿色施工的双重需求下,环华公司聚焦施工工艺创新,在抗滑桩矩形桩基施工中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摒弃传统人工挖孔的低效模式,创新采用“旋挖钻配合方形修孔器全机械化作业”工艺,并结合“多点错孔法”实现精准成孔。该工艺不仅大幅提升了成孔效率,经实际测算,工时较传统工艺节省44%,项目成本降低15%;同时减少了混凝土护壁材料的消耗,实现了“效率提升、成本节约、绿色环保”的三重效益,为项目整体造价优化提供了关键支撑。
站在新的建设节点,华二项目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化“四新技术”在华二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成效,推动创新成果从“试点应用”向“全面普及”转化,从“技术突破”向“管理升级”延伸。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8日甘肃公交建集团一项科技成果入围“公路交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大赛”决赛
- 2025年09月28日甘肃公交建集团建设的长庆桥主体结构全面贯通
- 2025年09月28日甘肃公交建集团积极排查运营公路震后隐患
- 2025年09月26日甘肃公交建集团举办2025年第三期“法治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