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庆阳市“双节”文旅市场热力升腾

 2025/10/11/ 15:29 来源:陇东报 记者 闫慧

我市“双节”文旅市场热力升腾

  庆阳融媒记者 闫慧

  金秋时节,国庆与中秋“双节”交织,庆阳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非遗展演、红色研学、科技光影秀、田园体验等多姿多彩的活动轮番上演,不仅点燃了游客入庆的热情,更勾勒出这座城市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13.2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花费10.29亿元,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7.3%和8.2%,实现文旅市场“量质齐升”。环州故城、南梁红色大景区等重点景区单日游客量屡创新高,文旅市场呈现“人气旺、消费热、体验佳”的良好态势。

  我市各个县(区)依托资源禀赋,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旅盛宴,让游客既能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也能体验非遗的鲜活,更能沉醉于田园的静谧。

  华池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是红色文旅的“主阵地”。“双节”期间,“国庆红色嘉年华”活动持续升温,红军征兵、练兵场景再现烽火岁月,演员带领“红军队伍”巡游演出,说唱剧场的《青春·信仰》以年轻化方式表达红色故事,让游客们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非遗展演区里同样热闹,南梁说唱艺人用地道方言演绎民俗故事,剪纸、香包、布贴画传承人手把手教学,游客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制作非遗产品。据该景区负责人介绍,“双节”期间,园区共接待游客8.95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环县环州故城打出了“科技+民俗”的组合拳,成为年轻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特别是“农牧交响  丰耀环州”大型无人机表演秀的精彩上演,不仅点亮了环州的夜空,也点燃了游客的热情,15分钟的光影盛宴引来观众阵阵欢呼。除了科技秀,环州故城里的“烟火气”同样动人。在农特产品市集上,环县羊肉、小杂粮、手工刺绣等应有尽有,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新落成的环州大剧院更是好戏连台,其中《丝路花雨》两天内吸引超2000人次观看,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被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所打动。“中西合璧的配乐是演出的灵魂,舞台的舞美、音乐等结合得非常巧妙。”观众周璐说。

  正宁县则以“乐享金秋·美在正宁”为主题,打造全域文旅体验。正宁红色王录旅游景区的“红色竞技军事”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模拟竞技项目中感悟红色精神;五顷塬回族乡龙咀子村的乡愁民宿里,游客切身体验原生态田园生活;宫河镇王录村的拉板糖工坊和老豆腐体验坊前,村民王新红忙着指导游客熬制糖浆、磨豆点浆;永正镇佛堂村的生态廊道、星空民宿和林下露营区,更是成为亲子游、家庭游的首选,还带动周边农家乐喜庆开张。          

  “双节”期间,我市文旅市场热力升腾,并非偶然。近年来,我市深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非遗资源,围绕“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融合思路,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是我市文旅发展的核心优势。华池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不仅全面还原历史场景,还引入VR实景体验“过草地”、AR眼镜解锁文物故事等数字化手段,让红色教育从“静态参观”变为“动态参与”。同时,在红色文创市集上,红色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产出的60余种文创产品热卖,“红军行军香包”更是供不应求。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绑定,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环县道情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州故城专门设立了皮影馆,游客既能欣赏原汁原味的皮影戏,还能亲手体验皮影雕刻;正宁县的拉板糖、老豆腐制作技艺,通过“体验坊+销售”模式,实现了“非遗变商品”;南梁说唱、庆阳香包等非遗项目,也通过展演、教学、文创开发等方式,融入旅游全链条。

  “农业+旅游”模式则让乡村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环县庄子峁已发展成为集农耕文化传承、非遗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农庄;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打造的四季皆宜的田园综合体,以文化为脉、产业为基,绘出一幅“善治和美”的新乡村图景。

  此外,“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的模式,不仅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也为全域旅游带来了更多客源。我市通过借势顶流IP、构建内容矩阵、聚合达人资源、打造互动话题等举措,推动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升温,实现线上引流与线下消费的深度转化。

  “双节”期间的文旅热潮,是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农文旅融合“五大行动”的深入实施,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正以历史的温度、文化的魅力与田园的诗意,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