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英语教学实践
何晓茵
基于语言与文化深度耦合的内在关系,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已成为推动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切入点。这一方向既依托语言教学传递文化知识,又借助文化阐释实现价值引领,是英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实践路径。
然而在实践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或事实复述。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准确规范、生动流畅的英语,完整呈现中国故事的背景脉络与内容细节,而且要求学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与精神力量,并通过契合跨文化传播规律的表达方式,使国际受众准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因此,构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的高校英语教学路径,已成为实现英语课程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举措。应聚焦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维塑造,推动三者有机融合、协同促进,最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相统一的育人目标,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提供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案。
夯实跨文化传播理论基础
在知识层面的构建中,应坚持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重的原则,将语言训练融入文化讲授过程,依托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夯实教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具体教学策略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其一,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通过设计互动环节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开展观点陈述与创新思维训练,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其二,将语音、语法、词汇、句式等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在讲解文化知识背景时,提炼核心词汇与典型句式;通过语篇总结、视听材料复述、思辨性小组讨论等形式,强化听说训练,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提升综合表达能力。其三,文化知识的输入应兼顾浅层与深层两个维度,既要介绍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常识,也要深入阐释价值观、文化意识等精神内核。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本土文化、熟悉基本国情,系统学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帮助学生积累中国特色对外表达的结构范式,并通过翻译、转写等方式进行语言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总的来说,知识层面的教学应将语言技能训练嵌入文化知识习得全过程,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有机统一,避免二者割裂或某一维度缺失。
提升英语语言运用与叙事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必须直面中西方在文化与价值观层面存在的客观差异。要跨越语言与思维差异,成功推动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既需要深入了解别国的文化背景与受众特征,也必须注重语言表达方式与话语策略的适配性调整。基于此,高校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技能培养,应重点围绕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策略两大维度展开。
语言交际能力,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阐释观点并恰当表达的能力,是跨文化互动素养的直接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具象化的语言活动设计落实能力培养:一是借助个人演讲、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课堂形式,创设贴近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讲述中国故事;二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跨文化视角与交流实践,例如对比中西方同类文化现象的表述差异,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模拟国际受众的提问视角,从而使语言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有机衔接,避免技能训练与实际传播需求相脱节。
话语策略则直接关系到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其核心在于依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习惯,灵活调整叙事方式,以实现文化理解与情感共鸣。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对国内受众而言属于常识的中华文化元素,对国际受众可能存在认知空白。因此,在讲述过程中需精准定位中外文化的契合点与共同话语,借助分层叙事、场景切入等策略降低理解门槛。例如,在介绍中国节庆文化时,可从国际受众易于感知的节庆美食、民俗活动等浅层元素切入,再逐步引申至节日起源、文化寓意等深层内涵,以渐进式叙事激发受众兴趣。此外,还可结合现实议题设计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以身边热点事件或个人成长经历为素材,运用故事化手法融入真情实感,在训练话语策略的同时强化跨文化情感互动能力。
培育跨文化思辨与价值判断力
在实现价值育人目标与培养“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导入与语言技能训练层面,而应进一步深入到思维层面,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向高阶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批判性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思辨方法,同时培养其探究精神与共情能力等德育素养。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例如,在英语课程中设置“文本对比—思辨解构”教学模块,选取中西方同源或相关主题的文化文本,设计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用英语阐明文本的核心观点,梳理文化差异的形成动因,并撰写批判性评论,评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文化认知,避免对文化现象作出简单化的优劣判断。再如,在“跨文化交际”等英语专业课程中开展项目式教学活动,以“中国文化元素国际传播方案设计”为例,引导学生分组选择地方民俗等主题,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特点,设计包含故事内容、话语策略与效果预判的完整演说方案。学生最终展示项目成果,教师则通过答辩环节考查学生将批判性思维转化为跨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确保思维培养始终围绕“讲好中国故事”的实际目标展开。
总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的高校英语育人实践,必须立足语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构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维塑造三维协同的育人路径。这三个维度彼此支撑、有机统一,既体现了高校英语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方向,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教育支撑,从而为加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明了实施路径。
作者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讲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14日【理论】以人工智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 2025年10月10日【理论】以数字化赋能特色农业发展
- 2025年09月30日【理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 2025年09月19日【理论】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