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心中的敦煌气象
王熠
围绕“敦煌IP的文学艺术多元呈现”进行交流,我该讲些什么呢?
经典舞台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沉浸式体验剧《乐动敦煌》好评如潮……面对这些蔚为大观的敦煌题材文艺文学作品,无论是点评其成就,还是探讨其如何创作、打造出以敦煌为母题的鸿篇巨制,都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
好在敦煌这座城是神圣的,每当我身处其中,总能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启示。四年前,我着手写《敦煌:千年飞天舞》时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所以我想,我不妨就从自己写这本书的初心出发,浅谈我所理解的莫高精神与敦煌气象。
大学毕业后的六年,我在距离敦煌七十多公里的瓜州县工作,每到旅游旺季,我常充当导游,陪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穿梭于敦煌的街头巷尾。只是那时,每当他们返程,我都会独自开车到戈壁深处的瓜州县梁湖乡——我工作的地方。那一刻,我的灵魂便如离群的孤鸟,在大漠的浩瀚星空下,在苍茫世界中,迷失了归巢的方向。我总在惶恐地自问:未来的我,究竟会身归何处?
四年前,我调入省作协工作后,和友人相约故地重游。那天夜里,我身处三危山前,月光清冷,风吹杨树哗哗作响,宕泉河水奔涌向前……我突然想起那些年在戈壁,在风吹日晒中工作生活时,被孤独裹挟,渺小与惶惑的自己。我想抱抱那时的我,我想告诉她:“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我想告诉她:此页篇章已近终章,新的故事正待落笔。此方天地,即将成为你新的故乡。
如今再回望敦煌与瓜州的岁月,忽觉心境渐变。当年的我,不过是这大漠中无数守护者中的一个。
敦煌与瓜州有着天然相似的自然属性,正因如此,敦煌的守护者们以信仰为笔,以生命为墨所书写、传递的精神谱系,才愈发显得珍贵。尤其是我这样——曾经身在其中,而后又抽离其外的人,更能明白“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重量,那是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所凝铸的信念。这种精神不是一种简单的坚守,而是他们的选择——是他们将个人命运与文物保护、文明传承熔铸一体的崇高抉择。
敦,大也;煌,盛也。似乎在敦煌这片土地上,一切都被赋予盛大的底色——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的人们,所作出的选择,也注定是盛大的。莫高精神如此;敦煌气象,亦如此。
如今,我行走在通往不惑之年的路上。当我再次来到三危山前,早已没有往日的孤傲与狂狷。面对莫高窟,我不会再怒发冲冠地去指责某一位历史戕害者的所作所为,取而代之的,是心底泛起的那一丝悲凉,抑或是一种深切的悲悯。我开始在时代背景下,理解他们的无助、无能乃至无奈,同时也深深庆幸,自己生于今日之华夏,更庆幸自己是一名写作者,可以用笔墨,书写我眼中、心中的敦煌气象。
敦煌,一个持续滋养着世代创作者的文化母题,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天,当我们在讨论游戏、动漫、文创、影视、数字艺术这些可以多元呈现敦煌IP的文化载体时,我想,我们所要展现的——或者说,我们希望作品所展现的敦煌气象,一定是基于对敦煌文化本真的尊重与理解,是基于犹如鸣沙山与月牙泉千年共生景象所指征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性之上的。从本质上讲,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敦煌气象,并不仅指艺术风格的宏大磅礴,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气度和美学境界,它体现出的雄浑与自信,源自一个强大、开放、充满文化自信的时代。其中蕴含的,正是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精神资源。无论是飞天凌绝的飘逸、佛陀说法的庄严还是本生故事的悲悯、经变画面的恢宏——匠心独运,每一笔都是时光中不灭的文明勾勒;色彩铺陈,每一抹都是敦煌气象的壮美呈现。这就是敦煌——于沙海旧韵中寂静沉睡,于盛世新声中奔涌复苏。它震古烁今,气象万千,波澜壮阔!
而莫高精神,也从来不是苍凉的孤守,而是以躬身笃行的姿态,在无垠时光中,让开拓者、守护者与歌颂者争做莫高的沧海一粟。我们跋涉而过,我们生生不息,我们立于苍穹之下,我们共同织就敦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13日丝路古道再添空中桥梁 越南河内至敦煌国际旅游包机航线顺利首航
- 2025年10月11日【图片新闻】大批白鹭在敦煌党河湿地飞舞、觅食
- 2025年10月11日【敦煌风】决胜收官 动能澎湃
- 2025年10月10日敦煌:科学治理见成效 盐碱土地变良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