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书本里的丝绸之路】 敦煌文化的当代回响

 2025/10/21/ 08: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田园

【书本里的丝绸之路】

敦煌文化的当代回响

  田园

  2023年初秋的一个午后,我为《人类的敦煌》再版事宜前往天津大学拜访冯骥才先生。走进先生的书房,他指着书架上一部2005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人类的敦煌》说道:“当年写这部书,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敦煌不仅是中国的敦煌,更是人类的敦煌,它藏着文明最本真的相遇。”

  不久前,当最后一份清样定稿,交付印刷,《人类的敦煌》终于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相见了。数月来,从逐字逐句地编校、精选百余幅洞窟图片进行配图,再到梳理敦煌文化的时间脉络,我总是被一种复杂的情感所包裹——既有对敦煌文明璀璨的敬畏,也有对历史教训的沉思,更有对推动敦煌文化繁荣的使命感、责任感。

  冯骥才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在《人类的敦煌》一书中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他以饱含深情又极具诗意的笔触,勾勒出敦煌作为世界文明汇聚地的独特风貌。此次再版,可以说是一次对敦煌文化记忆的再激活。冯先生为此特意修订了序言,字里行间仍可见其当年创作本书时“纵入戈壁大漠、钻进中古卷帙”的热忱,更平添了几分对当下敦煌文化传播的思考。

  《人类的敦煌》始终将敦煌置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大坐标里,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一部史诗般的图景,让我们看见早在千年前,人类就已懂得互通有无的智慧:以包容的姿态接纳差异,以融合的智慧创造共生。书中开篇便将莫高窟与古埃及金字塔、希腊阿波罗神殿、印度桑奇大塔并置,努力揭示一个被忽略的真相:当人类的各大文明还在各自疆域里生长时,敦煌已成为一座“文明十字路口”。在这里,中亚佛教艺术中的雕塑技法已与中国泥塑融合,让莫高窟第45窟的菩萨有了“衣袂似流水”的东方质感;波斯的联珠纹、罗马的忍冬纹与中国的云气纹在藻井间缠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审美体系。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原的儒家伦理、道家哲学碰撞,演化出更贴近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信仰表达;比如:在书中,当我们放大第220窟《阿弥陀经变》时,先生的文字会引导我们思考:画中的乐舞是怎样兼具西域舞的狂放和中原雅乐的庄重?这种文化融合的智慧,正是人类文明交流的珍贵范本。

  这种文化融合,在当下更具有启示意义——当全球化面临挑战,当文明对话遭遇壁垒,敦煌千年前的智慧恰似一剂良方:文明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相互滋养的江河。当“一带一路”倡议让古老丝路重新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时,如今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敦煌式的文明观”。

  对读者而言,《人类的敦煌》不只是讲述莫高窟的故事,而是将敦煌放在人类文化的长河里:从乐僔见金光开窟的灵光,到藏经洞的浩劫;从无名画工一手举灯、一手作画的坚守,到国际学者对遗书的辛勤研究;从莫高窟的九层楼大佛窟,到榆林窟的水墨《文殊变》,作者都用散文诗般的语言,织就了一张完整的“敦煌认知网”。读者会从书中读到:反弹琵琶是风靡大唐的胡旋舞与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的融合;王梵志的诗歌《身如圈里羊》是反映唐代民间生活的缩影;遗书里的《秦妇吟》是晚唐战乱最鲜活的文学见证。这种系统的解读,让年轻一代真正读懂:敦煌为何在跨越千年之后,仍能打动每一个热爱文明的人。

  当年轻人成为“数字供养人”,为敦煌文物修复捐款;当敦煌文创从书签、彩妆延伸到服饰、动画,让古老纹样走进现代生活——这些都是敦煌文化在当下的鲜活实践。它提醒我们,传承文明不是守着故纸堆,而是像敦煌那样,在交流中创新,在共生中延续。而《人类的敦煌》所承载的,正是这样一份期待:让我们带着千年前的“互通”智慧,继续书写文明对话的新故事,让每一种文明都能在相遇中绽放光彩,最终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未来。

  同时,书中写下许多敦煌守护者的故事:张大千在洞窟里秉烛七个月,为壁画编号;常书鸿放弃巴黎的画布,在大漠守了一辈子,用拉沙排清除洞窟积沙;段文杰用针头注入法修复起甲的壁画,让唐代的色彩重新鲜亮。这些故事不是尘封的往事——如今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技术让流失海外的遗书回家,用文物保护技术守护每一幅壁画,用临摹传承古代画工的技艺等,都是对这种守护精神的延续。再版这部书,就是想提醒每一位读者:敦煌的价值,不只在于壁画与遗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明传承观,对人类共同遗产的敬畏,对“薪火相传”的执着。

  当下的敦煌文化,正处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走进寻常百姓的手机屏幕,敦煌文创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符号,莫高窟的游客量年年攀升。但在此背后,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很多人知晓敦煌的美,却未必理解其为何美;知道敦煌是一座文化宝库,却未必清楚其曾历经过怎样的劫难;赞叹敦煌的瑰丽,却未必明了其长久传承的意思。《人类的敦煌》再版,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次深层补位。它告诉读者:敦煌的美,从来不只是壁画的色彩、塑像的形态,更是其背后文化交汇的人类文明密码。

  当拿到印刷精美的《人类的敦煌》,我又想起冯先生送我出门时说:“出版的意义,不是把书印出来,而是把文明的种子撒出去。敦煌的故事,要让更多人看见。”是的,敦煌从来不是一座孤立的石窟,它属于过去,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敦煌,它所承载的“人类的敦煌”这一精神,将永远照亮人类文明交流的前路。

  (《人类的敦煌》,冯骥才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文为该书的再版手记,有删节,作者系敦煌文艺出版社副总编)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