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环江两岸数“智”花开

 2025/10/22/ 09:19 来源:陇东报

环江两岸数“智”花开

杨清艳直播推介庄子峁的农特产品

关营村食用菌基地一角

  文/图  庆阳融媒记者  李文  张懿  通讯员  刘红霞

  在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洒向黄土坡,村民杨清艳就已经开始了她的日常“农活”。只见她架起手机,打开直播软件,熟练地向观众展示着农庄的小米和黄花菜。“这是我们庄子峁的绿色农产品,喜欢的家人可以直接下单。”她一边与观众互动,一边打包订单。这个曾经的普通农家妇女,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带货主播,还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环县乡村已是常态。一场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的深刻变革,正在这片黄土地上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

  新农人与电商赋能:

  手机成为“新农具”

  环县电商产业园的农产品公共品牌展示厅里人头攒动,货架上,环县羊肉、小杂粮、食用菌等特产琳琅满目。据环县电商办主任张金勃介绍,这里建立了“六统一”电商发展模式,从合作社统一订单、企业统一加工,到“环乡人”统一品牌、网货中心统一包装,最后通过物流体系统一配送,实现了全程标准化管理。

  这个距县城仅3公里的电商产业园,已成为环县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环县实现电商交易额23亿元,网络零售额5.5亿元,荣获“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称号。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区探索的邮政快递“统仓共配+合作进村”新模式,让县内快件运输平均时长降低30%,有效破解了农产品上行的物流瓶颈。

  在庄子峁生态农庄,电商赋能的故事更加生动。这里推广的“户户直播、抱团发展”模式,让78户农户成为网络销售的主力军。“我们引导产业户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数据变成‘新农资’、把直播变成‘新农活’。”农庄负责人杨清艳说。2024年,该农庄旅游收入达到260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突破300万元,“小产业、卖全国”的经验还在今年国庆期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数字智能与产业升级:

  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

  走进木钵镇关营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52间食用菌智慧方舱整齐排列,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关营村党支部书记慕定堂向记者介绍,每个方舱都配备了环境传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全天候监测并自动调控方舱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确保菌菇始终处于最优生长环境。

  在设施农业示范区,智能日光温室同样科技感十足。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棚内环境数据,技术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远程操控卷帘、风口,实现精准管理。配套的病虫害智能预警系统,能提前识别风险,开展科学防控,减少农药使用,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

  数字技术不仅让管理更精准,还大大节约了成本。木钵镇党委书记张彬彬算了一笔账:“通过智能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20%。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2亿元以上,吸纳就业400人,带动村集体增收70万元。”

  在庄子峁生态农庄,数字乡村平台、智慧果园等同样展现着数字技术的魅力。通过系统整合农户的基础档案、产业项目、收入增长等信息,实现数据“一键查询、动态更新”,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推广了水肥精准管理技术,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数字素养与治理革新:

  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庄子峁新技术农民培训中心,一场电商直播培训课正在进行。教室里座无虚席,学员们认真记录着直播话术、镜头运用等技巧。“今年已累计举办培训班40期,培训学员2800多人次,内容涵盖电商、非遗、农文旅融合等。”杨清艳说。

  这个培训中心已成为省级农民田间示范校,全市各县(区)都在此举办过专题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一大批“乡土网红”和产业带头人脱颖而出。在庄子峁,产业化农户已从最初的22户增加到78户,平台效应日渐扩大,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超过500万元。

  数字技术的赋能,同样深刻改变着乡村治理模式。在庄子峁,数字乡村平台让村务管理更加高效透明。农庄创新设立的“博爱超市”,通过“挣积分换实物”机制,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农庄各项公益活动。建立的环境卫生“公益日”制度,形成了良好的自治机制,引导群众向上向善。

  在环县的各个村落,数字治理的创新实践随处可见。部分村镇配备的自助服务终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社保认证等业务;覆盖全县的政务服务平台,使977项县级事项实现“就近办”,网上可办率、全程网办率均达到100%。

  从手机直播到智能温控,从线上培训到数字治理,环县用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这里,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而广大的新农人们,正用数字化的“金钥匙”,开启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