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钢骨铸春秋 虹影通古今——桑园子黄河大桥“形随力生 克难而新”的实践与哲思

 2025/10/23/ 16:1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桑园子峡,黄河东出兰州的第一道峡谷,自古便是天堑扼守、通途交汇的咽喉要冲。陇海铁路沿南岸蜿蜒舒展,包兰、兰渝铁路横跨南北两岸,多条钢铁脉络在峡谷间纵横交织,铺展成一幅壮阔的交通长卷。1956年通车的包兰铁路东岗黄河大桥,曾以53米跨径的钢筋混凝土上承式拱桥,创下当时国内铁路同类桥型的纪录;如今,G312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至安宁区傅家窑公路(简称“清傅公路”)桑园子黄河大桥以钢铁之姿凌空飞架,将昔日的险峻天堑,化为新时代的坦途通衢。

包兰铁路桑园子黄河大桥
清傅公路桑园子黄河大桥

  构思这座大桥时,桥梁先驱泰尔福德的精神图景,常在设计的深远处为我们引路。他未曾直接说出“伟大的工程始于诗性想象,终于人间温度”,但这一定律般的思想,早已铭刻于他所缔造的每一座桥梁之中。眼前这座世界首座屈曲支撑分幅联塔斜拉桥,便是对这份精神遗产的当代续写——它诉说着,工程师的至高使命,从不是树立自我的丰碑,而是以公共设施为媒介,为时代谱写壮阔的社会史诗。

  桥梁造型脱胎于严谨的力学推演,却在文化自觉中绽放出深厚意蕴。钻石型桥塔与“丝路飞线”的横向连接,以结构理性为根基,却在水到渠成间,化作“线梭”引“丝线”的灵动意象;空间交织的钢管斜撑,亦在无形中勾勒出中国结的婉转轮廓,既承载“平安交通”的朴素愿景,又暗合丝绸古道的文明密码,呼应桥址“桑园子”的地名渊源。这一切,皆在诉说“形随力生”的美学真谛:最恒久的感动,往往孕育于最克制的理性之中。

桑园子黄河大桥桥塔造型

  面对自然考验,“克难而新”成为破局之钥。回首攻关岁月,分幅联塔构想的萌生正值疫情严峻之时。作为甘肃公路首个复工的重大工程,面对0.497g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0.65s),我们历经无数昼夜的推演。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满足规范的方案固然不少,但真正卓越的方案难寻。探索之路如行迷宫——先发现“分幅”显著优于“整幅”;进而认知“联塔”在分幅基础上更优。然而连接节点的巨大内力成为新难题,单纯加大截面只会陷入“水涨船高”的循环。正是这困境催生了“以柔克刚”的智慧:放弃“硬抗”思维,利用金属屈服耗能,让连接点在巨震中如太极般化解能量,最终孕育出BRB屈曲支撑的创新应用。

  这一突破让桥梁拥有了芦苇般的抗震韧性——柔韧而不折。分幅联塔与BRB支撑的协同作用,使结构地震最大效应降低80%以上,实现了从“抵抗”到“化解”的质变。而工程之道,常存辩证:分幅克刚,却逢风柔。分幅布局在化解地震之刚后,又面临上下游主梁间尾流干扰诱发的涡激振动。这恰印证了工程设计的本质——从无完美解,唯有平衡术。我们追求的不是单个难题的极致化解,而是全局代价的最小与多重矛盾的协调。于是,通过深入的风洞试验,与风共舞,以气动优化为笔,重新勾勒主梁的气动线型,终将无序的涡旋驯化为结构的和谐律动,使涡振振幅降低约50%。

  为跨越桑园子山险研发的UHPC钢桁组合梁,不仅实现“轻质高强”的技术突破,更以“一跨过险”的布局守护着文物与生态;全桥采用的免涂装耐候钢,让岁月与风沙为桥身镀上天然保护层,书写着“与时间共生”的生态智慧。

  这些创新承载着工程理念的深刻演进。泰尔福德以“我坚持,因为我可靠”诠释职业信条,在桑园子大桥设计中,我们将这份“可靠”淬炼为专业精准与人文担当的双重使命:抗震参数关乎生命安危,抗风模型承载通行安全,耐候钢锈色诉说岁月故事,组合梁结合演绎材料诗意……正如设计中所悟:“桥梁设计不是画图算数,而是以钢骨为山河铸魂,用砼墨为大地写诗。”

  伫立桥头,钢索低吟,奏响应力与文明的双重交响。极目两岸,亿万年雨水雕琢沟壑纵横,高原草甸静待甘霖,而大桥已用钢铁意志,重谱山河韵律。

  桑园子大桥生动地印证了:真正的工程之道,始于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成于对人间需求的深刻体察,终于对文明延续的温情滋养。当晨光为耐候钢镀上金边,暮色轻抚过桥面,我们凝望的不仅是一条跨越天堑的通道,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明渡口——在这里,严谨的理性与飞扬的诗意相互交融,无声诠释着工程何以承载人文、铸造永恒的深邃命题。

  供稿:交设股份  武维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