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耀陇原 通道连东西
——甘肃锚定国家能源基地书写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
甘肃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既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更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关键通道。
“十四五”以来,甘肃锚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核心目标,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陇原能源发展的“底盘”更稳、“成色”更绿、“动能”更强。
能源转型跑出“甘肃速度”
在酒泉市瓜州县的戈壁荒滩上,连绵的风机与熠熠生辉的光伏板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绿色能源画卷。这里的变化是甘肃能源供应结构深度转型的生动缩影——全省电源总装机中非化石能源装机8434.8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73.7%,较“十三五”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
能源转型不仅体现于供给端,更渗透到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局长霍子俊介绍,甘肃创新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聚合供应等新型用能模式,2024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9%,较“十三五”末提升2.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9.3个百分点。“绿电消费”正成为陇原产业升级的新标签。
敦煌的探索更具示范意义。作为风光资源富集区,国网敦煌市供电公司于2024年底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落地“全域零碳”现代智慧配电网项目:集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电桩、能量管理系统于一体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在今年敦煌文博会期间首次投入保电工作,实现场馆100%绿电供应,让“零碳展会”从理念变为现实。
筑牢国家能源战略支点
走进庆阳换流站,陇电入鲁特高压工程的换流阀正发出平稳的嗡鸣。这项重点工程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能360亿千瓦时,其915公里的输电线路,将甘肃的清洁能源与华东的用电需求紧密相连,成为陇电外送的标志性工程。
“目前甘肃在运及启动实施的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已达4条。”霍子俊说,其中酒湖直流具备满负荷运行能力,陇电入鲁已投运且输送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陇电入浙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陇电入川有望年内核准开工。“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外送电量超2600亿千瓦时,覆盖26个省份,陇原的“风”与“光”,点亮了全国千万家庭的灯火。
在能源安全保障领域,“十四五”以来,甘肃共建成投产煤矿13处,核准获批20处,2024年全省原煤产量达6665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72.7%;建成陇东千万吨油气生产基地和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生产示范区,油气年产量分别达到1253.6万吨、9.1亿立方米,较“十三五”末增长29.4%和133.9%。与此同时,西气东输三线、四线甘肃段建成投产,全省油气长输管道里程今年内有望达到1.15万公里。
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更实现标志性进展。甘肃通过推进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新能源并网装机较“十三五”末增长216.9%,新增规模相当于2.2个三峡水电站;新能源年发电量806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112.1%。如今,甘肃新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65.1%和39.6%,均位居全国前列。
构建现代能源产业“生态闭环”
在酒泉经开区内,金风科技的风机主机、中材叶片的复合材料叶片、日月重工的轮毂铸件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接连下线——这里正是甘肃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核心阵地”。
“十四五”以来,甘肃聚力打造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三条全产业链,着力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两个新增长点,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国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2025年有望突破千亿元。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跃升,为新能源消纳筑牢“安全阀”,“煤电调峰+抽蓄打底+储能补充+光热支撑”的多元化调峰体系,让大量绿电“发得出、用得好”。与此同时,电网支撑能力同步增强,交流外送能力提升至3040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2.2%,为新能源跨省跨区输送打通“主动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20日“能源+算力”的甘肃电投方案
- 2025年10月14日【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绿电奔涌 制造焕新——甘肃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 2025年09月30日天水市启动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活动 最高补贴5000元
- 2025年09月23日甘肃陇东直流配套新能源330千伏送出工程(庆阳)投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