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历史】
悬泉置汉简中的传马

悬泉置遗址
伍楚嘉
在汉代连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古道上,有一座位于绿洲旁的驿站——悬泉置。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悬泉置遗址东去瓜州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遗址总面积22500平方米,海拔1700米。这里是目前发现并发掘的唯一一处较完整的汉代大型官方驿置机构,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悬泉置作为丝绸之路联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节点,主要的职责是“迎来送往”与“传递文书”,在外交事务、民族交往、经济交流、思想文化与物质交流中起了重要的连结作用,而承担道路交通运输职能的重要工具,就是驿站的传马。《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这些传马不仅是物资和人员运载的主力,更是信息传递的关键,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悬泉置出土的简牍文献,详细记录了传马的调配、使用和饲养情况,反映了汉代邮驿系统的严密与高效。
由于丝绸之路连通东西的重要性,汉代边塞地区的驿置有相当严密的传马文书管理机制,从传马的接收、喂养到劳作、患病、死亡后的处理,都有相应的文书留存在册。悬泉置出土有传马出入簿,记载了悬泉置的传马出入情况,如“悬泉置建昭二年四月传马出入簿”;有传马日作簿,用来记录传马每日的工作情况;悬泉置还出土有疾病爰书类文书,来记载马匹的病症及治疗情况;有传马病死爰书,表明马匹死亡后需进行勘验,要留存其身体完好的记录;还有传马骨肉买卖文书,用以记录马匹骨肉售卖的情况;还有文书记载悬泉置会专门为迎送使者准备一些备用马匹(柱马),以防出现传马不够的意外情况,可见汉代西北地区文书行政的普及程度及马匹管理制度的严格。
除此之外,悬泉置还出土有大量的传马名籍,每一匹传马都会登记造册,写明马的名字、身高、年龄、毛色以及标记。悬泉置出土的传马名籍简中,出现了两百余个传马名称。马匹是邮卒与士兵最好的伙伴,汉代对马匹的喜爱与重视也体现在马匹的名字上,如吕布的坐骑“赤兔”马,其他如“成佳”“载星”“龙子”“千岁”等名字也同样寄托着人们对马真挚的祝福与期冀,是汉代中原儒家思想和社会习俗在河西地区传播的生动写照。
因丝绸之路重要的战略位置,有战争、防御与邮传的要求,河西地区的马匹需求量较大,汉代通过设立牧苑与引进大宛“天马”来增加马匹数量。汉代设三十六牧苑养马,而关于引进天马《汉书·西域传》与悬泉置汉简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汉书》载:“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王……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宛人斩其王毋寡首,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随着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胜利后,汉廷从大宛等地引进了“天马”。悬泉置汉简载:“元平元年十一月己酉□彭祖使户籍民迎天马敦煌郡……”说明在元平元年敦煌郡曾迎接天马的到来,天马的获得使大批优良马种进入中原,为此后汉匈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河西地区的马匹经过天马马种的改良,有祁连山丰茂的水草与推行屯田所得的粮食作物,其战力与身体素质比之早期有极大的提升。“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军马一月所食的饲料,可支撑“田士”即耕种屯田的士卒一年的粮食,可见马匹的食物消耗量极大。随着河西农业的繁荣以及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的各类植物的推广,粟、麦、豆、苜蓿等农作物被大量种植,有效地解决了河西军民的用粮问题,同时还有一部分粮食被用作饲料喂养马匹。西北地区有一套较为科学的马匹饲养方法,马匹的草料可分为精饲料和粗饲料。根据汉简记载,精饲料主要为粟、豆等粮食作物,粗饲料为茭草、刍藁、苜蓿等干草类饲料。马匹饲料中,苜蓿是非常重要的一类作物,与葡萄、胡麻等作物同期传入,悬泉置有“出钱廿佐广卿书敦煌买目宿食马”的记载,“目宿”即“苜蓿”,此简是悬泉置购买苜蓿喂养马匹的记录,汉简中“目宿(苜蓿)”一词的出现,是汉代引进外来农业作物的直接证据,印证了《史记·大宛列传》中“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的记载。汉简记载表明,早在西汉时期,西域引入中国的苜蓿作为一种优质牧草,在河西地区广泛种植。悬泉置作为丝路要冲,购买苜蓿为驿站传马提供高营养饲料,能够保障马匹长途负重和快速传递的体力需求。
悬泉置作为汉代重要的官方邮驿机构,马匹在接收调入后,与邮卒共同承担迎送官员使者、传送信件物品的职责。在悬泉置日常的养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维持马匹的工作能力,如日常饲养、治疗病痛等,此类事务在悬泉置汉简中称为“葆养”。悬泉置负责葆养的“弼马温”叫作“厩啬夫、厩佐”等,主要负责四个方面的工作:车马的保养与使用、迎送持有规定凭证的过客、供给过客传马所需粮草、承担一部分传递邮件的任务。
悬泉置使用的马匹与车辆一般由郡库直接分配,还可以从民间购买、从临近置或从各县抽调。从出土文献看,悬泉置定员的马匹一般为30至40匹,数量不一。有简牍记录“县泉置见传马卌三匹,其十三匹留置,卅匹传车十乘……”说明当时悬泉置共有马匹43匹,其中有13匹留在置中,其余30匹分配于10辆传车之上,由“吏、御”驾驭,公差外出。汉代西北地区公务繁忙,传马常有生病的情况,简牍中对马匹症状的描写有“狂,不可用”“病中不能饮食”“病中涕出饮食不尽度”等,马匹会出现发狂、不进饮食,伤寒流涕等症状,此时会上报爰书说明诊治情况,并请马医来进行医治。悬泉置汉简中有“治马伤水方”的记载,这是治疗马匹风寒感冒的药方,与汉代用来治疗士兵的伤寒方有几味药材相同,可见其治疗效果经过试验,剂量与用药已成为定式,才能记载在简牍之上,以便随时使用,同时可知西北地区马匹伤病原因多为伤寒。若马匹病症久治不愈,悬泉置厩佐会用爰书汇报情况:“不能偷”,即为“不能(痊)愈”之意。若马匹病重,治疗不愈,最后病死,悬泉置的相关负责人员也需上报爰书并说明情况,且需要对马匹进行杂诊勘验,确认死因是病死而非其他人为原因,勘验文书中会注明“身完,毋兵刃木索迹”的评语,参与勘验的人员皆可证明,即“审皆证之”。
葆养管理工作不当,太守府会下发文书责令整改,悬泉置曾收到一封敦煌太守对其马匹葆养工作的整改 命令。简册为敦煌太守府下达的问责文书,要求相关责任人补齐所缺马匹。简册中援引律文:“诸乘置,其传不为急及乘传者,驿驾□令葆马三日,三日中死,负之。”此条律文当属于汉律中的《厩律》。律文规定,对于部分传车的马要葆三日。若在此期间马死,需负责。“令、长、丞不忧亲严教主者吏,马饮食不得度,病不以时医治。马死者以故众多,甚毋状,县泉置尤剧,已论丞、啬夫。”马匹需要的草料与饮水没有及时补充,病症没有及时医治,悬泉置马匹死亡的情况尤为严重,要求应当负责的工作人员丞与啬夫按律负责。悬泉置还出现过马匹丢失的情况,有简文记录甘露二年在接送破羌将军、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的路途中,由于夜间行走,马匹速度不一,出现马匹丢失的情况,后追逐未得,官府发文要求沿途诸县一旦发现丢失的马匹要及时上报。
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悬泉置不仅承载着文书传递与使节往来的重任,更通过严密的传马管理制度,确保了这条丝绸古道的持续畅通。从马匹的调拨饲养到病症治疗,从日常劳作到死亡核验,汉代人用严谨的文书行政与科学的养护方法……这些写在简牍上的律令条文与工作记录,既是汉代国家治理能力的缩影,也是丝绸之路繁荣的基础保障。(作者单位:甘肃简牍博物馆)
[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悬泉汉简所见西汉敦煌太守职能研究”(2024QN037)阶段成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3年06月15日【文物中的历史】文溯阁《四库全书》迁徙始末
- 2021年01月19日【文物中的历史】国宝大克鼎与我国最早的“寒”字
- 2020年12月08日【文物中的历史】始于衣冠之礼的古代衣架
- 2020年11月19日【文物中的历史】来自丝绸之路的胡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