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荒漠焕新颜——甘肃生态治理交出“绿富同兴”答卷

 2025/10/29/ 16:18 来源:每日甘肃网

  祁连山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区域占比提升37.5%;黄河甘肃段水质优良比例达98.2%;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的11.3%增至2024年的12.2%;2025年数据显示,全省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63%。

  金秋时节,漫步陇原大地,生态向好的图景处处可见。

  这背后,是我省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持续实践。通过健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大机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建设沙漠锁边林草带、修复退化林草资源,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大美祁连山。

  在高台县风沙肆虐的“咽喉”之地——西沙窝风沙口,科技的力量破解了治沙困局。无人机吊运稻草、沙障机铺设草方格沙障,这些科技“利器”的应用,实现沙漠“锁边”从过去的“人海战术”到如今的“人机共舞”。

  “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三北”工程,聚焦河西走廊风沙带、中部沿黄沙化土地、陇东毛乌素沙化土地,构建点线面复合生态防护网络,实现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双缩减”,仅全省黄河流域就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68.13万亩。在河西走廊1686公里的风沙线上已建成1482公里的林草阻沙带,212个重点风沙口有178个得到治理,河西走廊绿洲防护体系更趋完善,风沙危害进一步减轻。

高台县利用无人机撒施化肥修复退化草原。

  生态向好让野生动物有了更宜居的家园。近日,祁连山管护中心祁连自然保护站的管护人员用无人机巡查时意外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高山兀鹫的活动画面。

  “借助无人机实时图传,我们在海拔约3800米的区域,清晰记录下高山兀鹫盘旋、栖息的场景。”管护人员李志奇介绍,近年来,祁连山管护中心通过加密巡护、优化红外监测网络、强化生态宣传,为野生动物打造安全栖息地,如今用科技手段拍摄到雪豹、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已成为常态。

  评估数据显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增长15%至20%。

现身祁连山的雪豹。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省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建立“总体统筹、专责推进、层层落实”工作机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围绕“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功能定位,打出生态保护修复“组合拳”:

  ——甘南“山水工程”全面建成,累计修复治理面积16.3万公顷,以不足黄河流域5%的国土面积贡献20%的水资源,“黄河蓄水池”作用持续凸显;

  ——推进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的67.65%提升至70.25%;

  ——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构建覆盖各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体系“1+N+X”规划政策体系,全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98.3%;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8.6%。

  在守护黄河生态的同时,我省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文旅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立体式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6%,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