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文化·旅游】刘家峡:藏在黄河峡谷里的“明珠”

 2025/10/31/ 09:0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瑞文

刘家峡:藏在黄河峡谷里的“明珠”

刘家峡大桥 冯乐凯

  王瑞文

  在甘肃永靖县境内,黄河蜿蜒穿行,孕育出三大标志性大峡谷——炳灵峡、盐锅峡与刘家峡,这三段峡谷合称“黄河三峡”,共同勾勒出黄河上游独有的峡谷地貌画卷。

  其中,刘家峡峡谷不仅以雄奇风光闻名,更因一座关键工程载入史册:被誉为“新中国水电第一张名片”的刘家峡水电站,便稳稳矗立于此,将黄河的奔腾之力转化为点亮时代的电能,成为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前几次到访刘家峡,都不过是走马观花,未曾细品其韵便匆匆离去。直到今年秋天,才算真正与这片土地深度相逢。

黄河三湾景区 田蹊

  车子驶离兰州,沿途尽是壁立千仞的山崖,车身在狭长的峡谷间蜿蜒穿行,始终难提车速。一个多小时后,眼前的景象骤然一变,压抑的峡谷感瞬间消散,一片小巧的盆地豁然铺开,而盆地正中央,一座百余米高的混凝土大坝如巨擘般矗立,气势撼人。当我们站在这座巍峨大坝的脚下,仰望着它沉稳的轮廓,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久久难以平复。

  抵达刘家峡大坝后,我们下车沿坝顶缓缓前行,脚下的混凝土路面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左手边,是一望无际的水库,澄澈的湖水在视野里铺展开来,碧绿的水波随微风轻轻起伏,阳光洒在水面上,折射出耀眼的金光,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夺目;右手边俯身望去,堤坝下方的水闸间奔涌出滔天巨浪,白色的水花裹挟着轰鸣声直冲而下,气势磅礴,让人屏息。峡谷两侧的巨石岩壁如刀削斧凿般直立,任凭河水千百年冲刷,依旧坚不可摧。望着眼前的景象,不难想象,当年在这样险峻的石岭间劈山峡、建电站,那工程该是何等浩大,又何等艰巨。

  参观完大坝,我们换乘快艇,开启了库区游览之旅。快艇驶离码头,起初沿着狭窄的河道向西行进,两岸山峦对峙:一侧草木稀疏,裸露的岩层勾勒出苍劲的轮廓;另一侧却林木繁茂,秋日里树叶褪去翠绿,红得似火、黄得如金,层层叠叠的色彩倒映在湖面上。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水面顿时变得五彩斑斓,微风拂过,粼粼波光随波摇曳,恍惚间仿佛水下还藏着一个光影交织的梦幻世界。更妙的是那无树的一侧山体,经水流与岁月雕琢,形成了诸多奇形怪状的山峰,有的像相拥依偎的恋人,有的像蜷卧休憩的小狗,还有的像龇牙咧嘴的怪兽,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鬼斧神工。

  快艇在碧绿的湖面上平稳穿行,忽然一道清晰的分界线闯入视野:线的一侧是熟悉的碧绿,另一侧却是浑浊的土黄。正当我们疑惑时,同行人解释道,洮河裹挟着泥沙汇入水库,两种水质在此交汇,便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象。

刘家峡黄洮交汇景观 冯乐凯

  湖面虽只有轻微浪花,快艇底部却被浪头打得“啪啪”作响,坐感如同行驶在略有颠簸的乡间路上,多了几分野趣。驶过洮河入口后,库区水面骤然开阔,视野也随之舒展。这时,一艘快艇从旁疾驰而过,激起的水花溅过窗棂,恰好打在脸上,带来一阵凉爽惬意。而快艇划过的轨迹旁,不时有湖鱼被惊起,它们摆着尾鳍飞速掠过水面,转瞬又潜入湖中,为这片宁静的碧水增添了鲜活的生机与灵动的气息。

  快艇继续前行,刘家峡大桥的轮廓渐渐清晰。它如一条银白色巨龙横卧峡谷之上,简洁流畅的桥身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周边连绵的赤色山脉、桥下碧波荡漾的湖水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壮阔又秀美的山水画卷。

  驶过大桥,湖面愈发开阔,薄雾在水面轻轻弥漫,视线所及竟望不到边际。这“水色潋滟晴方好”的景致,恍若蓬莱仙境般亦真亦幻,同行文友纷纷举起手机,只想将这份美好永久定格。因还需预留时间参观刘家峡工业遗产博物馆,我们未再向库区深处行进,转而掉头返程。

  走进博物馆,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布满岁月痕迹的独轮车、锈迹斑斑的钎镐,还有一件件老式电气设备,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展区两侧的“七个第一”展板与大事记,无声诉说着刘家峡水电站的卓越地位: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电站、第一座采用混凝土重力坝的水电站……每一个“第一”背后,都是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更是中国水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动见证。置身这座地下输电殿堂,能直观感受水电站修建的艰辛,零距离触摸岁月留下的痕迹。

  在展柜中一本灰旧的课本前,我停下了脚步,里面收录了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小学那会儿,就是通过这篇课文,“刘家峡”这三个字深深记在了心里。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课文里描写的那些场景,如今真真切切地摆在了眼前。除了心里一阵热乎乎的触动,更多的是那种盼了好久的心愿终于实现的高兴劲儿。

  旁边的展柜里,还有一份1975年2月5日的《人民日报》,也围了不少人看。头版最显眼的位置,印着“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的大标题,下面一行小字写着:“它从设计、施工到设备制造和安装,全部是依靠我们自己力量完成的。”读完这段话,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想那时候的条件,全靠先辈们一点点干出来,他们身上那股不服输、自己动手闯难关的劲头,真是让人打心眼里佩服。

  细细观看一幅幅历史老照片,逐字阅读一篇篇翔实史料,聆听为电站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辈故事,我真切体会到电站建设的不易,更被先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精神深深震撼。在“异重流”排沙沙盘前,工作人员介绍,1972年该厂观测员浦乃达发现这一技术,经后续优化,排沙比例从60%提升至95%以上,为后续水库排沙与黄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成功破解了水库排沙的世界级难题。

  离开博物馆,我们行程的终点落在了水库下游的生活区,这里藏着刘家峡最鲜活的烟火气。

  道路两侧,月季仍在秋风里倔强绽放,把热烈的生机揉进微凉的空气里;成片的黄菊更似铺展的金色铠甲,将大地装点得格外富丽。再往深处走,连片的荷塘映入眼帘,荷花虽已谢去,饱满的莲蓬却缀满枝头,采莲挖藕的小舟在水面缓缓飘荡,划出圈圈温柔的涟漪。芦苇荡旁的鱼塘里,黄河大鲤鱼甩着尾巴活蹦乱跳,引得垂钓者静坐塘边,任时光慢流,只待渔线轻动。农家乐院内人声鼎沸,阵阵饭菜香隐约飘来,原来这座因水电而生的小城,早已把壮阔的工业记忆,酿成了寻常日子里的安稳与热闹。这次刘家峡之行,也便在这烟火气里落下了帷幕,却让人忍不住记住:这里既有先辈们劈山治水的豪情,也有如今岁月静好的温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