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敦煌西千佛洞:1600年崖壁上的“和”与“美”

 2025/11/01/ 22:41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吴承启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吴承启  

  “凿空”西域两千年后,人们再次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党河谷地,看见了“何以中国”最斑斓的回答:11个朝代、1600年颜料共存不悖。  

  10月31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位于敦煌市的西千佛洞,让1600年的斑斓在云端实时重生。

西千佛洞全景(敦煌研究院供图) 

  西千佛洞,因为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坐落在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党河东流时冲出的崖壁上。现存洞窟22个,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   

  西千佛洞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的确切年代不详,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考古及史学专家推知:西千佛洞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   

  其壁画内容的风格基本与莫高窟同时期壁画一致,与莫高窟互补而又相似,共同构成了敦煌石窟的璀璨艺术。

西千佛洞第7窟-中心柱东向面龛楣-交脚弥勒菩萨说法图-西魏(敦煌研究院供图)    

  走进石窟,当回鹘的赭红、北魏的石青、盛唐的金箔在同一面崖壁上次第点亮,一条跨越11个朝代、绵延长达1600年的“壁画里的中国”由此铺陈。    

  第4窟,前室顶部回鹘时期的坐佛与盛唐说法图仅一墙之隔;北壁门东,唐画项光被回鹘画师整体覆盖,又在20世纪剥落重现。张先堂称之为“时间三明治”:“同一面墙,隋代男供养人的素朴、盛唐青金颜料的华丽、回鹘赭红的浓烈,层层叠压,却互不排斥,这就是中国壁画的‘和而不同’。”    

  第7窟中心塔柱南向面,一身残损坐佛仍保持挺拔双肩与贴体袈裟,衣纹阴刻如阶梯泻下,被学界确认为西千佛洞唯一北魏原塑,也是“曹衣出水”式样向“秀骨清像”过渡的孤例。其背后火焰纹背光虽只余半壁,却与龛顶一对轻盈飞天形成强烈反差——西域的厚重与中原的灵动,在此完成一次世纪握手。

西千佛洞第10窟-人字披后披-缠枝忍冬莲荷纹人字披-北周(敦煌研究院供图)  

  第9窟南壁东侧,一幅初唐说法图右上角,留有一行仅2毫米的朱墨题记:如意元年(692年)。这是西千佛洞迄今唯一可精确到年的壁画纪年,也成为整个敦煌石窟群断代的“时间铆钉”。画面里佛陀目光慈祥,胁侍菩萨璎珞繁复,莲座下男女供养人袖口仍可见隋代间色裙的流行色:一段仅30厘米宽的壁面,浓缩了从隋到初唐的服饰史、颜料史与信仰史。

西千佛洞第9窟-主室-南壁东侧-释迦说法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第18窟北壁佛龛,五朵团花环绕下,屏风式“观音普门品”正讲述“救苦救难”的33种化身:有遭火厄的商队、落海的外国船客、戴幞头的中原书生、披羊裘的西域牧人……据介绍,这不是宗教神话,而是唐代敦煌的“民生实录”。

西千佛洞第8窟-东壁北侧-一佛二菩萨说法图-隋(敦煌研究院供图)  

  从北魏到回鹘,从青金石到赭石红,壁画里的中国从来不是单一色调,而是多元共生的色谱。西千佛洞,用1600年时光证明:何以中国?因和而大同,因美而共美。   

  当党河的崖壁被清晨的暖阳披上金光,那些斑驳色彩仍在回答——中国,就在这多元共生、美美与共的千年色谱里,就在这一笔一画勾勒、千年延续不断的包容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