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镇原县非遗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庆阳融媒记者 白勇涛
今年以来,镇原县依托国家级非遗庆阳剪纸、省级非遗香包刺绣等核心资源,以“产业化发展、活态化传承”为中心,通过“创新破圈、文旅融合、品牌富民、传承固本”四大举措,持续拓展非遗保护传承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动非遗从传统技艺向特色产业转型,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赋能
推动非遗“出圈”破局
如何让非遗焕发出时代光彩?对此,镇原县深耕“非遗+时尚+科技+国际”发展路径,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特别是创新推出的“剪云裳”系列服饰,首秀便创下全网浏览量破140亿次、总浏览量超300亿人次的热度,并相继亮相西安、深圳、上海等38座城市,现已申请国家专利并进入婚庆礼服领域,带动剪纸传习所订单络绎不绝。
在香包刺绣领域,镇原县重点扶持甘肃高原妈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引入数字化设计系统和标准化生产流水线,实现传统手工针法与现代工艺“牵手”。今年5月,“高原妈妈”国际艺术馆在杭州落地,搭建起集展示、推介、销售于一体的高端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刺绣旅游纪念品、家居装饰品推向全国,并出口日本、泰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今年6月,镇原县非遗再添国际“名片”,剪纸传承人马路赴美国华盛顿参加“世界使馆开放日”活动,现场创作的“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十二生肖”等主题剪纸,被美国驻华大使馆收藏,让镇原非遗的国际知名度再上新台阶。近期,镇原县文化馆“剪云裳”团队赴德国、法国等国家开展艺术交流和宣传推介,镇原非遗将登上欧洲国家舞台。
文旅融合
扩大非遗市场影响
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镇原县推动非遗元素场景化落地,将非遗展示、丝路研学、民俗体验等内容嵌入景区业态,实现文旅资源“双向赋能”。今年端午节期间,镇原县各景区推出非遗研学、快闪表演、美食品鉴等体验项目,游客量同比增长105%,实现文旅“流量”向发展“增量”的转化。
为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镇原县精心设计了民俗文化游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拍摄《祁秀梅大师》非遗主题纪录片,编撰《庆阳剪纸作品集》《庆阳剪纸艺术》等典籍,让非遗成为连接文化与旅游的“核心纽带”,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非遗魅力,在体验中传承文化记忆。
品牌培育
实现非遗富民实效
品牌对产业的提质发展至关重要。为打造非遗品牌,镇原县以“品牌化引领、产业化带动”为核心,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让非遗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一方面,重点培育“高原妈妈”“剪云裳”“妙丽香”等集群品牌,建成2个县级农文旅产品购销体验中心,扶持10家民俗文化龙头企业,以“龙头带集群”辐射全县民俗文化产业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创新“工厂+农户”产销对接模式,布局25个刺绣工作站,通过“信息摸排+订单推送”机制,让乡村妇女足不出户就能承接海内外订单,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实现居家就业、稳定增收。
同时,镇原县深挖“秦诏版”“潜夫论”等本土文化IP,研发书签、刺绣、镇尺等30余种文创产品,借助直播带货,民俗艺术品年销售额近千万元,让非遗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传承固本
夯实非遗发展根基
非遗延续发展离不开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为此,镇原县注重普及非遗技艺的传承培育,将非遗研培体验作为重点,通过“专业培训+校园普及+基地传习”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今年至目前,全县共举办剪纸培训班23期、刺绣培训班36期,培训非遗从业者300余人;以21家非遗传习所和4家非遗工坊为固定基地,常态化培训学员80余人,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
同时,组织马路、李雪莲、张荣娟等10余位非遗传承人,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讲解、技艺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在青少年心中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为非遗长远传承筑牢根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25日镇原县开展“移风易俗·共创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赶大集主题活动
- 2025年06月03日镇原县 一袭“剪云裳” 浓浓中国风
- 2025年01月16日2025年庆阳市(镇原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举行
- 2024年05月27日镇原县王湾村 “文化搭台”焕发乡风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