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小高粱“链”起富民产业——清水县发展特色产业谱写乡村振兴“协奏曲”

 2025/11/11/ 15:49 来源:天水日报 天水融媒记者 李国元

小高粱“链”起富民产业

——清水县发展特色产业谱写乡村振兴“协奏曲”

  天水融媒记者 李国元

  清水县土门镇以高粱产业作为“产业强镇、产业富镇”的特色支柱,坚持“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散户”的混合发展模式,连续三年高粱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通过园区化集聚、资源盘活、联农带农、链条延伸,逐步构建起集高粱种植、笤帚加工、文创产品研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如今,高粱产业不仅是群众的“致富粮”,更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黄金链”,谱写了一首助推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盘活资源

  绘就高粱产业新图景

  产业壮大,土地是根基。面对过去土地闲置、碎片化利用的困境,土门镇依托资源禀赋,挖掘本地种植高粱的传统,聚焦高粱耐旱高产的作物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经营、入股合作等方式,有效整合撂荒地、低效园地和边角地,盘活闲置土地,推动高粱规模化种植。通过引进耐旱、抗倒伏的优良高粱品种并配套建设产业路等基础设施,全镇高粱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建成千亩以上集中示范点2个,真正让“沉睡资产”变为“活跃资本”。

  园区引领

  构筑全链发展主阵地

  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2022年,土门镇抢抓财政衔接资金政策机遇,以“园区化思维”整合零散的种植、加工环节,建成集高粱种植示范、精深加工、展销交易、文创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示范产业园,引进清水县成博洁清洁用品有限公司,依托其市场、技术和管理优势,园区实行“四统一”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广大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入园务工等形式,深度融入全产业链条。在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土门镇在云山、丰盛两村建成高粱笤帚加工分车间并投入运营,构建起以产业园为核心、分车间为支撑的加工网格,两个分车间每日吸纳20名群众就近务工,全镇年加工笤帚能力突破300万把。依托稳定订单与合同收购,“土门笤帚”畅销多地,产品品牌日益响亮,全域形成笤帚制作与订单销售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联农带农

  共享产业发展新红利

  产业发展根本在于富民惠民,高粱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农户都紧密参与。种植环节有“赚头”——与产业园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农户种植收益有了保障。据测算,种植1亩高粱,纯利润500元左右。普通农户种植5到10亩高粱,即可实现3000元至5000元的收入,为留守劳动力提供增收渠道。就业环节有“干头”——产业园及分车间提供大量就近就业岗位,日工资120元左右,帮助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多元参与有“盼头”——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可获得500元至800元不等的年租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

  延链补链

  激发产业增值新动能

  在稳固笤帚初加工的基础上,土门镇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推动产品从“原字号”向“精字号”“特字号”升级。一方面,深耕精细加工,在传统笤帚之外,开发出迷你家用扫帚、工艺装饰笤帚等细分产品,并成功注册“梁小匠”商标。另一方面,发力文创研发,推出高粱工艺按摩锤、床扫、高粱枕、挂件等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从“种高粱”到“做产业”,从“卖原料”到“卖品牌”,从一把笤帚到一件工艺精品,土门镇传统高粱全产业链发展实践,不仅让小小高粱粒变成了群众的“金粒子”,更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乡镇立足特色,实现振兴的新路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