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村歌醉人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10月25日,贵州省剑河县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总决赛候场区,一群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农民演员,手心沁汗,心跳如鼓。
他们来自平凉市崇信县秦韵戏曲公益培训社,即将面对来自全国顶尖的乡村歌者与专业评审的目光。
没有精致的华服,没有炫技的编曲。当粗犷豪放的音乐混着新时代的节奏喷薄而出,当一句地道甘肃方言“农民的日子美扎了”以生命的原力吼出时,所有的紧张,顷刻化作了台下如雷的掌声与喝彩。
最终,96.91分!原创非遗说唱节目《农民的日子美扎了》一举斩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暨最佳词曲作者奖。
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这是一曲源自陇原大地深处,关于文化自信、精神焕新与乡村振兴的嘹亮宣言。
从“秦韵小院”生发的质朴乡音
荣誉的根脉,深植于崇信县那个名为“秦韵小院”的农家院落。
小院的主人秦等梅,是一位退休的一级演员,也是秦韵戏曲公益培训社创始人。
去年5月,秦等梅回到家乡,看到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乡亲们,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
“不能让麻将声淹没了歌声,不能让闲话挤占了文化。”抱着这份质朴而坚定的初心,秦等梅创办了公益培训社,义务传授秦腔和崇信民歌,让非遗扎根乡土。
招来的学员,清一色是“泥腿子”:种植户梁仲纹、在家带孙子的王秀琴、曾在城里打工受过些许声乐启蒙的返乡青年……
起初,困难重重。没有排练场地,秦等梅就自掏腰包改造小院;不识乐谱,她就一句一句口传心授;手脚不协调,一个台步排练上百遍;农忙时节,排练场从农家小院搬到田间地头。
“刚开始家人不理解,说我不务正业。”学员王秀琴坦言,“可秦老师告诉我们,唱戏不是不务正业,是给咱自个儿的精神‘务正业’!慢慢地,我发现,唱完回去干活都有劲了,心里亮堂堂的,现在家人特别支持!”
更大的转变发生在内部。曾经沉默寡言的学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成了团队的骨干;曾因家庭变故郁郁寡欢的妇女,在铿锵的秦腔中重新展露笑颜。
这支由普通农民组成的队伍,由起初的十几人发展为如今的80多人,他们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创造美、展示美、传播美的主体。
一部村歌背后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农民的日子美扎了》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崇信县、平凉市,乃至甘肃省近年来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非遗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结出的硕果。
歌词,是这部协奏曲最直白的注脚,其创作灵感正源于词作者秦等梅扎根农村所汲取的丰厚养分。
“苹果园里扭秧歌,玉米地里耍社火,荞麦地里唱山歌,农家大院绘丹青……”“层层梯田丰收了,条条道路铺平了,个个村庄整洁了,座座学校漂亮了……”“心齐了、致富了、电亮了、美扎了……”
这些“接地气”的方言歌词,生动唱出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增收喜悦、人居环境蝶变升级与邻里淳朴温情。每一句,都源自鲜活的乡村生活,都是宏大叙事在微观个体身上的生动呈现。
崇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旅局局长信海林深有感触:“我们一直在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不是简单的送戏下乡,而是要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秦韵戏曲公益培训社的模式,提供了一个‘能人牵头、群众主角、政府服务’的样本。”
政府政策引导、宣传推广、组织惠民下乡演出,从不干预创作。秦等梅凭借数十年的创作积淀及对家乡的赤子情怀,她的创作始终来源于生活、反馈于时代。
这首歌,如同新时代的《诗经·国风》,记录着政策如何具体而微地改变普通农民的命运,而农民又如何用最质朴的艺术形式,将这种改变激情澎湃地表达出来。
荆棘路上的温暖与坚守
晨曦暮色中,“秦韵小院”里,秦等梅与学员们排练的身影雷打不动。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们在一招一式的切磋琢磨里,寻觅着内心的充实与欢愉。
通往全国赛场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
就在总决赛前夕,秦等梅被查出罹患乳腺恶性肿瘤,急需住院治疗。
一边是刻不容缓的病情,一边是学员们期盼已久的全国舞台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我如果因为自己的病情就放弃,对不起乡亲们的汗水与牵挂,就算是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能安心合眼吗?不行,一定要去!”秦等梅的信念无比坚定。
今年国庆节前,为了不耽误排练演出,秦等梅往返于崇信和银川,一方面在崇信组织学员排练,另一方面在银川治病。
在医院治疗期间,秦等梅的微信群里关切的留言与电话从未间断。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宣传文化系统主动靠前服务,协调解决背景视频制作、外出车辆、食宿补贴等实际困难,送来寓意平安的家乡苹果……
“那个时候我就彻底明白,《农民的日子美扎了》早已不是秦韵戏曲公益培训社的‘小打小闹’,而是要替崇信县、平凉市,甚至甘肃省的乡村‘说话’的大事。”秦等梅说。
治疗方案确定后,有一段间歇期。尽管家人百般劝阻,尽管身体虚弱,秦等梅依然心系排练,每天在微信群里叮咛演出的各项细节。
最终,在各方助力下,秦等梅的小女儿放下工作回乡带队,确保了节目最终以最佳状态呈现在全国舞台。
从获奖到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10月25日,捷报传来。秦等梅通过视频,看着小女儿在颁奖典礼上向全国观众展示家乡的苹果和柿子,并说出“请大家尝尝我们家乡的味道,知道我们农民的日子真是美扎了”时,病床上的她,泪水夺眶而出。
这泪水,是喜悦,是释放,是所有艰辛付出终得回响的感动。
载誉归来,“美扎了”的效应开始发酵。这首村歌,正从一个文艺作品,演变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秦等梅的电话成了“热线”,省市县各单位的演出邀请纷至沓来。
崇信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正规划将村歌与本地特色的苹果产业、乡村旅游、非遗传承深度融合。
“‘美扎了’不仅仅是一句歌词,也是外界认识崇信、体验甘肃乡村新风貌的一个窗口。”崇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岳彦平表示,“这首村歌及其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农民的精神面貌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是乡村振兴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夜幕降临,“秦韵小院”里,再次响起了《农民的日子美扎了》的旋律。男女老少随着音乐起舞,王秀琴们站在队伍中,笑容一如他们在全国舞台般灿烂。
秦等梅正在接受周期治疗,身体在逐步恢复,她的心思早已飞回“秦韵小院”,筹划着下一步的创作与培训。
“乡亲们都惦记着我,我就想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留在家乡,带领学员们继续努力,明年我更有信心带着大家在宣传家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记者手记
听!乡土中国的动人旋律
从黄土地的深处破土,到国家级的舞台绽放,一声声“美扎了”的呐喊,唱出的不仅是乡亲们红火的日子,更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在广袤乡村大地上奋进前行的精神风貌。
初见秦老师,她谈起创作时眼中有光;聆听王秀琴们的故事,从羞涩到自信的蜕变令人动容。他们证明,乡村振兴最宝贵的成果,是人的精神面貌焕新。当农民从田埂走向舞台、从文化的接受者变为创造者,这种主体性的觉醒,就是乡村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村歌大赛的掌声已然远去,但“美扎了”的旋律仍在陇原大地回响。它告诉我们,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故事,永远由农民自己书写。这份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文化自信,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澎湃的动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4日崇信 生态治理绘就“河美人欢”新图景
- 2025年09月30日崇信:全域发力建设和美乡村
- 2025年09月24日崇信:牵线搭桥促就业
- 2025年09月11日崇信:汭河潺湲水禽栖 岸绿景秀生态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