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产业筑基 文旅赋能——合水县太白镇积极探索乡村发展之路

 2025/11/14/ 08: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马国顺

产业筑基 文旅赋能

——合水县太白镇积极探索乡村发展之路

合水县太白镇稻田。合水县太白镇政府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在陇东黄土塬的子午岭林缘,合水县太白镇锚定“生态康养旅游大镇”发展定位,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筋骨、“文旅”为脉络,一手抓甜糯玉米、特色水稻、林下香菇三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一手推进连家砭村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文旅活、群众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全链条发展产业

  太白镇自然资源禀赋独特,具有温和湿润的小气候环境。立足这一优势条件,该镇推动特色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增值”跨越,打造激活乡村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主引擎”。“以前种玉米靠天吃饭,现在村上统一收购,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45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太白镇甜糯玉米加工车间里,村民王江淑道出了产业升级带来的民生温度。

  2023年以来,该镇借力国投集团帮扶,打造智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年均种植甜糯玉米800余亩,同步建成标准化加工车间并注册“岭上金糯”品牌,今年已热销甜糯玉米7万余箱。产业升级让普通玉米蜕变为“黄金作物”,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5万元,实现了“产业增值、农民增收、集体壮大”的三重效益。

  作为甘肃省内为数不多种植水稻的乡镇之一,太白镇将1200亩水稻田打造成“金色粮仓”,借助直播带货与订单销售,年产值突破200万元,让黄土塬上的“水稻田”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富足钱”。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中科804等优质品种,邀请专家田间指导,采取统一育秧、科学管护等科学种植方式,推动水稻种植从“粗放化”向“优质化、品牌化”转型。“5亩长粒米,亩产1000斤,合作社统一收购,根本不愁卖。”莲花寺村村民陈彦有说。

  太白镇还“靠山吃山”发展产业,去年引进“三元双向”低碳菌业现代科技产业园,投资2.4亿元建成300座现代化大棚,投放210万棒菌棒,鲜嫩香菇远销越南、日本及国内多省市,已实现产值1040万元。务工村民孙怀娥说:“刚开始啥也不会,公司免费召集我们培训,现在每天采摘香菇能赚150元。”产业园实施“低碳循环”模式,回收废弃菌棒加工有机肥,解决了污染难题,降低了种植成本,还将开发香菇脆片、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预计带动400余人务工。

  生态文旅相融合

  合水县围绕全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总体部署,以太白镇连家砭村为核心示范点,做足“山水”文章,打造“乡村”品牌,把生态康养资源高效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前期谋划布局中,连家砭村精心打造了子午山舍民宿、农家小吃手工作坊,推出蘸汁豆腐、憨憨搅团等12种特色美食;新建“躺营”露营基地,配套星空帐篷、生态KTV等4个功能区,年均创收10万余元。在产业联动上,借力“三元双向”低碳菌业产业园带动就业,聘请专业团队运营子午山舍民宿,年均收入突破60万元;依托子午花溪谷、“碧落霞天”摩崖石刻等景点,开发两条特色旅游路线,年均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

  在品牌塑造上,严选太白山珍、有机大米等22种农特产品,开发木质手串、木雕等12种伴手礼,推出“爆炒腌猪肉”等10多种地域美食,让游客既能“游在太白”,更能“带走太白味道”。同时借助网络引流效果对农文旅产业扩面增效,推动活动传播双发力,太白镇抽调7名镇村干部成立“太白七娃助农团”,以“政府搭台、党员摆摊、群众赶集”的直播模式,让特色农产品“破圈走红”。并开展篝火晚会、情定七夕等20余场特色活动,与子午花溪谷景区联合推出消费送票、节日特促套餐,提升“康养太白”的知名度和游客体验感。

  如今的太白镇,田间地头是丰收的喜人景象,乡村内外是文旅融合的热闹场景,焕发出蓬勃生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