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漳县:农旅融合绘新景

 2025/11/14/ 15:05 来源:定西日报 通讯员 李志斌

漳县:农旅融合绘新景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李志斌

  初冬的漳县,层林尽染,一幅农旅交融、色彩斑斓的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与文旅资源,漳县以农旅深度融合为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在国家4A级景区贵清山脚下,新寺镇青瓦寺村积极探索“文旅+农业”融合路径,成效斐然。伴随贵清峡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的落地和贵清山植物园的旅游热,26家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直接带动12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马小妹,如今经营着“亮亮农家乐”,年收入突破10万元。她欣喜地表示,“游客不仅来登山赏景,更青睐体验大棚党参育苗等农事活动,农旅融合让我的收入翻了一番!”如今,她不仅扩建了农家乐,还带动5户村民共同发展民宿经济,共享融合红利。

  近年来,漳县持续加大旅游设施投入,遮阳山明珠酒店、花筑民宿等一批高标准接待设施相继建成。夜幕降临,遮阳山溪流潺潺,华灯璀璨,古朴的四合院内美食飘香,交织成一幅如诗夜景。

  “近年来,我们实施了一批文旅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延伸文旅产业链。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游客从‘匆匆过客’转变为‘愿意留宿’的深度体验者。”漳县文旅局副局长包宏建介绍道。这一转变带来显著效益,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90.18万人次,同比增长11.04%;实现旅游花费19.0244亿元,同比增长36.26%。

  如果说绿水青山是漳县的生态“颜值”,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则是其吸引并留住游客的内在“气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元墓群,以及武阳扇鼓、金钟花儿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出漳盐文化、汪氏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五大文化体系,为旅游注入灵魂。兰州游客刘世龙由衷赞叹:“设施完善、民宿雅致、饭菜可口,这里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旅游体验。”

  漳县大草滩镇新联村村民杜海梅一家的创业历程,正是农旅融合赋能乡村蜕变的生动缩影。

  五年前,她的农家乐仅有几张简陋桌椅。2024年,她投入70余万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如今,10间精装包厢、“云上遮阳”智能预订系统,已将其升级为集餐饮与乡土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体。今年国庆期间日均盈利达3000元。

  “这五年,我亲历了‘老宅’变‘金屋’,土路变坦途的巨变!”杜海梅感慨道。她精心烹制的柴火鸡,选用本地散养土鸡,以传统土灶温火慢炖,浓郁的乡愁滋味成为吸引游客的招牌美味。

  “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为基底、产业为支撑,深入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擦亮‘天下贵清·康养漳县’文旅品牌,让漳县既有‘颜值’更具‘内涵’。”漳县文旅局副局长包建宏说。

  从贵清山麓蓬勃的农家乐集群,到大草滩镇动人的创业蝶变;从党参育苗棚里的体验热潮,到柴火鸡升腾的浓郁乡愁——漳县正以山水为纸、产业为墨、文化为魂,在农旅融合的笔触下,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正渐次晕染,璀璨生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