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蓄势蝶变开新局——“十四五”时期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5/11/18/ 08: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田丽媛

蓄势蝶变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田丽媛

  历史见证壮阔征程,时间镌刻奋斗足迹。

  “十四五”的五年,是平凉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平凉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积极融入全省发展大局,紧扣“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交出了一份量质齐升、厚重提气的精彩答卷——五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500亿、600亿、700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将突破750亿元。

  产业聚链成群 锻造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发展是硬道理,产业是硬支撑。“十四五”以来,平凉市坚决扛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使命,不贪“大而全”,专注“特而精”,以链式思维推动主导产业扩量提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筋骨”愈发强健。

  能源基地,挺起工业“硬脊梁”。聚焦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平凉以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主战场,跑出了能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五举煤矿、灵台电厂、20万吨聚丙烯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如同强劲的引擎,驱动着工业经济稳步前行。五年间,全市新增煤炭产能69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86.5万千瓦,不仅壮大了自身的工业“基本盘”,而且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展现了“平凉担当”。加速构建新兴产业生态圈,以玉米淀粉深加工、医药原料制造、微生物制剂为牵引的生物医药产业贯通成链;以碳素复合材料为突破口的新材料产业破冰起航;以高档生活用纸为代表的轻工产业拓围成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工业占GDP比重较“十三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擦亮精品“金招牌”。在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建设道路上,平凉红牛与静宁苹果这两颗“明珠”愈发璀璨。通过制定系列团体标准、常态化发布新华价格指数,平凉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话语权显著提升。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跻身国家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平凉红牛入选国家联合育种攻关计划,两大产业迈入了优质优价、品牌引领的新阶段,联农带农的共富路子越走越宽。

  文旅康养,绽放融合“新魅力”。聚焦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定位,平凉加快构建“大文旅+大康养”产业模式,携手头部企业开发运营大景区,推动景点晋级升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生态康养综合体、度假露营基地如珍珠般串联成链。全球旅行商大会、崆峒武术大会、海峡两岸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交流等活动效应持续放大,“全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等殊荣花落平凉,使得“问道崆峒·康养平凉”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守护绿水青山 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期间,平凉市聚焦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平凉最动人的底色。

  铁腕“治污”,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一场场污染防治攻坚战接连打响。流域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地下水超采治理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火电机组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一批污水处理、热电联产、清洁取暖设施新建改造;重点乡镇污水处理、所有乡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全域闭环处理。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平凉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持续“增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争取实施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为山川“疗伤”,为大地“披绿”。五年间,修复废弃矿山22万亩,建成绿色矿山19座,完成造林封育95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45平方公里。至“十四五”末,全市林草覆盖率已达46.1%。这份沉甸甸的“绿色成绩单”,不仅让平凉成功跻身我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还厚植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聚力“循环”,拓宽绿色发展路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平凉大力实施生态环保产业项目279个,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率达到77%,中水回用率达到24%,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85%。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较“十三五”末下降23.9%和16.9%。这些数据背后,是平凉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不懈努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底色更加鲜亮。

  深化改革攻坚 激发内生动力“新引擎”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唯有开放才能进步。平凉市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拓展发展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营商环境,“软实力”铸就“硬支撑”。接续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提质增效年”“全面提升年”行动,如同一场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政务服务全面提速,涉企服务全线优化,便民服务更加快捷,一大批涉企遗留问题得以妥善化解。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两次荣获“省长金融奖”。城市信用监测评价连续12个月入围西部前十、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诚信平凉、宜商平凉成为吸引要素集聚的“强磁场”。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这背后是平凉对标一流、勇于革新的决心与行动。

  招商引资,“链式思维”结出“硕果”。纵深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建立项目评估、区域招商等机制,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五年间,落户“三类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达46户,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是“十三五”时期的4.5倍。国维淀粉、量维生物医药、新仰韶生物制剂等项目演绎着“平凉速度”,雨森纸制品、中粮集团淀粉糖等项目则展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延展一个支链、撬动一个产业”的叠加效应。今天的平凉,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八方客商,汇聚发展动能。

  开放格局,“联动突围”拓展“新空间”。跳出平凉看平凉,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经济圈和沿黄城市群建设,平凉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与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周边市州建立战略合作,搭建起政银企、产学研融合赋能的高端平台。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66家、外贸企业45家,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开放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正与平凉作为革命老区、丝路节点、枢纽通道的区域位势加速匹配。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具活力的开放平凉正在崛起。

  厚植民生福祉 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平凉市始终秉持“民生为大、民生为要”的理念,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2%以上,立体施策深化主动创安创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基础设施,跨越提升强支撑。期盼已久的平凉机场正式立项批复,县县通高速目标如期实现,平庆等4条铁路加快建设,交通网络步入“高速时代”。引洮二期配套等供水工程建成,新增供水能力7300万立方米。“陇电入鲁”配套电网、西气东输三线过境管道贯通,能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改变了平凉的区位格局,更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面貌,精雕细琢焕新颜。统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行动,一场“面子”与“里子”并重的变革在城乡上演。拆违拆临、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惠及万千家庭;新建改造的城市道路、地下管网、公园游园持续提升城市品质;高质高效推进的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让中心城区像“海绵”一样自由“呼吸”,绩效评价位列西北地区前列,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典范。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抓建和美乡村,硬化村组道路,改造农房户厕,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城乡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下加速重塑,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徐徐展开。

  社会事业,普惠共享增福祉。平凉一中新校区、市中医医院、市体育运动公园等“亿元级”惠民工程建成投用,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建学校40所,新增学位4.4万个,“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平凉教育”品牌助力学子圆梦。医疗机构床位、体育场地设施、养老床位、助餐点、托位等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加,“书香平凉”沁润万家灯火。民生改善的质感,体现在就学更方便、看病更便捷、养老更安心、文化更丰富的点滴变化中。

  成果巩固,主动创安筑底线。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24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东西部协作考核均位居全省首位。“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传递城市温度,帮办实事近3万件,扶孤助残、真情济困的氛围愈加浓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信访积案妥善化解,社会治安持续向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平安平凉、和谐平凉的基石更加稳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平凉市将继续锚定“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教育兴市、依法治市、党建聚市,踔厉奋发,实干攻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平凉的崭新篇章,让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