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震撼人心的“绿色革命”
——定西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何强 焦煜鑫
山,是大地挺立的脊梁;绿,是生命不屈的宣言。
在甘肃中部,定西,一片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注为“生态极度脆弱区”的土地,曾是千沟万壑、黄土裸露的代名词。人们曾叹息:定西苦瘠,苦在无水,更苦在无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如同一粒种子,在这片曾被认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上,历经二十载春风化雨,催生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绿色革命”。
这场变革,始于平凡人的坚守,成于千千万万定西人的接续奋斗,最终汇聚成山河换装、城乡净美的时代洪流。
旱塬上的“愚公”与四百亩青山
在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志刚、许志强这对双胞胎兄弟,被乡亲们尊称为“刚强兄弟”。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们名字的概括,更是对他们半个世纪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精神的最好诠释。
“那时候,山上别说树,连草都难长住。风一吹,黄沙迷眼,雨水一来,黄土顺着沟壑流走了,地越来越薄。”回忆往昔,许志刚的声音里带着苦涩。
一个朴素的念头在兄弟俩心中生根:“山绿了,人就有活路。”他们决定,要把树“钉”在这片旱塬上!
从此,他们的人生与荒山捆绑。买树苗的钱,是他们从贫瘠土地里“刨”出来的全部收入。镢头、铁锹、树苗、水桶,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年复一年,他们像不知疲倦的蚂蚁,一镢头一镢头地挖坑,一棵一棵地栽苗,一桶一桶地浇水。
“难啊,咋不难?”许志强坦言,“最怕的是栽下去,苗子活不了。心里那个疼啊……”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他们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着每一株幼苗。手指磨出厚茧,脊背被岁月压弯,但望着身后那片一点点扩大的绿色,他们的眼神始终刚毅。
五十年光阴,当初的壮年汉子已步履蹒跚。可他们身后,400多亩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沟岔,已然松柏挺立、杨柳成荫。
这片用生命培育的绿色,不仅锁住了水土,改变了小气候,更如同一座精神的丰碑,矗立在每个人心中,激励着后来者。“刚强兄弟”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陇中大地最生动、最感人的实践。
从“刚强精神”到“绿满陇中”
定西约60%的土地是山坡沟壑,生态脆弱是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汇聚全社会力量,打响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绿化攻坚战。
“绿满陇中”行动持续深入推进,仅今年,全市就计划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220万株。
科技,为这场绿色革命装上了“智慧大脑”。定西独创的“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五子登科”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如同为黄土高原量身定制的绿色铠甲。
雨水集流整地、截杆保墒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的大力推广,让造林成活率飙升至85%以上。同时,一张“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覆盖重点林区,382个视频监控如同“千里眼”,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
从“刚强兄弟”的个人壮举,到全民参与的“绿满陇中”;从传统的镢头铁锹,到“五子登科”的系统治理和“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管护——定西的绿化之路,越走越科学,越走越宽广。
卫星遥感镜头下,陇中大地已然镶嵌上了12.4%的翡翠绿纹,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16%实现跃升,这是定西人交给历史的一份绿色答卷。
从“绿衣裳”到“金饭碗”
绿化,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生计、为了未来。定西人深刻体会到,这身“绿衣裳”不仅能遮风固土,更能带来真金白银。
在通渭县常家河镇,“山楂小镇”的名声越来越响。这里的水土保持示范区里,山楂树漫山遍野。今年1月,这里诞生了甘肃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交易额高达1.1亿元,成为黄河流域最大一笔。昔日的生态痛点,变成了今日的发展亮点。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定西的答案是:多业态融合,让生态价值充分涌动。
全市125万亩经济林果,年产值近20亿元。从“靠煤取暖”到“追风逐光”,定西的能源结构深刻变革,212.5万千瓦风电和95.5万千瓦光电,让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58%。
在渭源县元古堆村,绿水青山吸引了八方游客,全村32家农家乐生意红火。定西还成功将10万亩人工林的碳汇量以1160万元成交,相当于给每棵树都上了“绿色保险”。
“生态也好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这就是‘两山论’的定西答案。”陇西县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工程师杨明娟说。
蓝天、碧水、净土的协同交响
定西的“绿变”,是一场涵盖蓝天、碧水、净土、城乡的全局性、系统性深刻变革。
天空,从“灰蒙”到“湛蓝”。通过坚决的“散乱污”企业治理和能源结构调整,“定西蓝”以年均351天的超高“打卡率”成为日常,去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6.2%。
河水,从“浊流”到“碧波”。定西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河长制”网络,全市累计铺设污水管网860公里,建成21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1%。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6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关川河畔,白鹭翩跹,成为生态改善的最好见证。
城乡,从“脏乱差”到“净绿美”。定西鹭江环保电力公司将每日700吨以上的生活垃圾转化为电能,资源化利用率达90%。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风貌、庭院”五大革命深入推进,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35%,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至65%。
绿色,是定西未来最动人的底色。
从“刚强兄弟”一棵树的坚守,到千军万马绿山峦的壮阔;从“山秃水浊”的生态伤疤,到“蓝天碧水青山净土”的生态家园;从“苦瘠甲于天下”的生存挣扎,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嬗变……定西的这场“绿色长征”,是一部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的壮丽史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定西人将继续执生态之笔,蘸奋斗之墨,在陇中大地上,描绘一幅更加绚烂多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
这条路,他们走得坚定、走得踏实,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28日【理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 2025年10月16日绘就绿色答卷 共建生态文明 ——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 2025年08月15日【践行“两山”理念 谱写陇原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张掖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 2025年08月15日【践行“两山”理念 谱写陇原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武威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