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沃野 兴业富民
——“十四五”时期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综述

在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宜惠源育苗基地,工人给蔬菜幼苗浇水。 姚志强
田丽媛 张霞
初冬时节,穿行于平凉的山川塬峁,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滚滚热浪。
在庄浪县万泉镇的万亩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现代化智能分选线全速运转;崆峒区泾河川区的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内,2700座日光温室里绿意盎然,果蔬长势喜人……这正是平凉市在“十四五”时期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生动剪影。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四项行动”,以建设“四基地两区”为支撑,统筹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迈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平凉市一产增加值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66元、增长6.5%,产业振兴的成效正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灵台县辣椒喜获丰收。

华亭市东华镇黎明川蔬菜基地。
政策科技双驱动 夯实产业根基
产业要发展,政策与科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从果品收购到冷链仓储,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都能得到精准匹配。”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选宾感慨道,“如今金融机构不仅主动上门,还针对收果、贮藏等不同环节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有效破解了农业企业的季节性资金难题。”
作为静宁苹果产业的龙头企业,德美地缘依托“短期周转+中长期项目”的组合信贷模式,成功获得涉农优惠利率贷款,为产业链延伸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服务,正是平凉市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政策保障是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平凉市全面落实《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年)》《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出台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同时,持续深化产业链链长制,按季度召开现场推进会,一线督导任务落实,推动工作力量和项目资金向特色产业集聚。据统计,今年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15.33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达9.55亿元,占比62%;统筹使用中省涉农专项资金9.01亿元,投入产业发展3.9亿元。此外,成功争取省级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项目13个,总投资2.53亿元,为产业提质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技是产业的“催化剂”。九月是苹果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静宁县城川镇与威戎镇的果园里,一项名为“绿肥+”的技术正悄然提升着苹果的内在品质。静宁县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强指着一排排挂果的果树介绍:“实测数据显示,采用这项技术后,我们的苹果单果重量平均增加了18.4%,果糖含量等核心营养指标提升超过8.4%。”科技不仅让苹果在枝头“长得好”,还为其走向市场“卖得俏”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凉市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2024年以来,共示范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实用技术26项。持续开展千名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行动,建成百亩核心攻关田56处、千亩示范片20处、万亩示范带5处。积极引进试验示范蔬菜新品种221个,推广中药材品种19个。
全市农机拥有量达12万台、总动力173万千瓦,果园管理机械使用率超70%,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机具应用在各县(市、区)实现突破。数字种植业(静宁苹果)创新应用基地项目的实施,推动土壤墒情、虫情监测等系统在苹果和蔬菜基地有效运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66%。
在经营体系创新上,平凉积极推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等发展模式,累计发展家庭农场775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50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238家,农民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43.01%,各类龙头企业覆盖农户21.15万户,成功将小农户嵌入特色产业发展链条,有效带动了农民群众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静宁果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苹果。 司磊

庄浪县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 姚志强
优化布局强链条 提升体系效能
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是平凉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走进崆峒区大寨乡,连片的青贮玉米地里机声隆隆,收割机开足马力作业。粉碎后的饲草通过传送带装入运输车,运往青贮池进行封贮发酵。这些营养丰富的“营养餐”将成为平凉红牛越冬的优质“口粮”。
“饲料足了,牛就养得好,我们越干越有信心!”养殖大户马孝忠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通过合作社流转1100余亩土地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他今年预计可收储饲料3500余吨,为200多头红牛备足了越冬“口粮”。
以红牛产业为代表,平凉正系统推进特色农业布局优化与链条延伸。全市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
牛产业坚持“小群体、大规模”与“万千百十”扩繁计划并举,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牛饲养量达96.48万头,出栏量40.66万头。
果产业在稳定150万亩果园面积的同时,突出老旧果园改造和标准化管理。今年全市更新改造老旧果园16.01万亩,矮化密植果园达39.27万亩,建成水肥一体化果园11.61万亩。
菜产业坚持生产园区化、单品规模化,以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核心,加快“两带七片”蔬菜生产集中区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种植蔬菜56.99万亩、产量90.1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9%和5.4%。
薯产业以庄浪县为中心,建立“庄薯”系列脱毒种薯繁育基地30万亩,发展商品薯50万亩。
药产业重点建设独活、大黄等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扩大林麝、马麝等药用动物养殖。今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9.5万亩,同比增长11.5%。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平凉市坚持把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农业价值的重要措施,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5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53户,年经营收入超80亿元。
今年,平凉市扶持建设农产品初、精、深加工生产线23条,加快推进切割菜、净菜、冻干菜等加工。泾川县汭丰绿康农业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一批全国设施种植业创新引领主体,实现了全市蔬菜加工环节的率先突破。
目前,全市农产品冷藏保鲜储藏能力达139.5万吨,居全省前列,带动关联企业289户,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65%,基本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发展格局。崆峒区(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静宁和庄浪苹果产业集群、庄浪马铃薯产业集群等产业融合项目有序推进,华亭市现代农业(平凉红牛)产业园成功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崇信县获批实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泾川县鼎康高端肉牛育肥场。姚志强

崇信县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
品牌引领拓市场 增强产品影响力
品牌是现代农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平凉市锚定“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目标,将品牌培育与市场营销作为核心抓手,让优质农产品“出圈”又“增值”。
不久前,一辆印有“静宁苹果出口中东”字样的挂车缓缓驶出静宁县,车厢内装载的20多吨静宁苹果,将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运至阿联酋迪拜。这是静宁苹果首次进入迪拜市场,为西北特色农产品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助力。
这份“走出去”的底气,源于平凉市着力构建的“甘味”品牌引领、地方公用品牌支撑、企业商标品牌协同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目前,“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16个企业商标品牌新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全市“甘味”企业商标品牌累计达63个,品牌矩阵日益强大。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平凉市全面推进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累计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及地方标准124个。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引导各县(市、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农产品。“庄浪马铃薯”“华亭大黄”“华亭独活”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17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52个,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品质支撑。
市场开拓力度持续加大。平凉创新建立“展会矩阵+城市展厅+电商集群”驱动模式,持续加大“甘味”农产品宣传推介,加力推进“甘味出陇”。2024年以来,组织涉农企业参加“甘味入湘”“甘味入津”“甘味入鲁”和农交会、绿博会等各类国家级、省级大型展会50多场次。线下布局加快,“甘味”农产品平凉展销中心加快建设,累计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农特产品专卖店、直营店和农超专柜300多家。线上渠道不断拓展,在电商平台新设旗舰店16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36亿元,全市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营销网络基本形成。
放眼平凉大地,从智能化的加工车间到活跃的电商平台,从集中连片的种养基地到遍布全国的品牌直营门店,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通过持续深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平凉不仅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更探索出了一条西部寒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特色路径。
站在新的起点,平凉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让更多“甘味”农产品走出甘肃、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更加绚丽的时代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18日【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激活发展动能 推进乡村振兴——甘肃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
- 2025年11月17日清水:特色农业齐头并进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2025年11月17日从全国首张羽衣甘蓝粉碳标签探临泽农业绿色发展的“碳”路径
- 2025年11月16日【强信心 看发展】岷县智慧农业新景——无人机“拎”着药苗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