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奋发崛起正当时——“十四五”时期武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11/20/ 08: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金奉乾 甘曜毓 陈志鑫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武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民生福祉成为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注脚。

  ——民生事业实现新提升。“十四五”以来,武威市民生支出达到802.82亿元、年均增长3%,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5%左右,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7万人以上。教育医疗资源持续优化,投入教育资金174亿元、增长5.5%,新增教育用地903.4亩、学(园)位2.96万个;“三甲”医院增至4家,基层就诊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重离子治疗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国内首个康养小镇,累计治疗患者2300多人。新增城市绿地303万平方米,城市品质显著提升,老旧小区焕发新颜,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点亮幸福生活。

  金秋时节,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迎来办学史上的里程碑——首届241名本科新生正式入学,标志着学校成功实现从专科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跨越。

  这批新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步入校园,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专科教育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变,标志着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在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社会治理开创新局面。纵深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大力推广“一条板凳法”“一碗烩菜办丧事”等基层治理模式,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8%,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市”,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凉州区生产总值达到420亿元、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区,民勤县、古浪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天祝县稳居全省民族自治县首位,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凉州区邓马营湖亚盛田园牧歌万亩节水优质苜蓿种植基地。

天祝县哈溪镇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本文图片均由金奉乾摄

  乡村振兴强业富民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需先行。武威乘势而上强根基、促增收,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走进古浪县富民新村,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绿意盎然,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何振田正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打理着农作物。

  2018年通过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在富民新村安了家后,靠着相关政策的扶持,他搞起了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在这里,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成为移民群众致富增收的“聚宝盆”,装着农户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四五”以来,武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绘制乡村振兴画卷,让乡村焕新、农民增收。武威实施脱贫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73.7%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风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9.5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面推行“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模式,富民产业多点开花,农民收入增速领跑全省。武威市还推进农村基础配套和环境整治,建成“四好农村路”近7千公里,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62万户,居全省第三位。创建省级示范村174个,古浪县富民新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幸福家园。

  蓬勃产业带动增收,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村庄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在武威静果食品有限公司,凉州熏醋、天祝牦牛肉干、红秃头挂面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直播区,主播正热情介绍:“这是凉州小碗梨,梨肉清甜,还加了红枣银耳。”“古浪挂面,细如发丝却筋道耐煮”……生动的讲解瞬间点燃网友的消费热情。

  从直播间到田间地头,武威农产品正在完成一场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华丽转身。在生产端,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用绿色认证筑牢品质根基;在加工端,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系列;在销售端,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依托电商平台建立“产地直供”模式;在服务端,配套农事研学、工艺体验等增值项目,构建“生产有标准、加工有特色、销售有渠道、服务有温度”的一体化体系。

  城市,在变大;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发展,在变快;后劲,在变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威正加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威篇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