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兰州平常的夏日,黄河边绿意盎然,人们照样迎着初升的太阳走进新的一天。不同的是,在这座城市,与市民守望18年的《西部商报》将轻声告别——从明日起,《西部商报》休刊,开启转型改革、重新出发的新征程。峥嵘岁月,这份报纸见证时代的荣光。 2000年1月1日,由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西部商报》正式创刊。《西部商报》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号角声中、伴随着报业发展的浪潮应运而生。2002年,与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将《西部商报》打造成为一份集新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报。其全新的办报理念为甘肃报业市场吹来了一股清风。......详细

6月22日,在甘肃省和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西部商报》,将出版最后一期报纸,6月23日起休刊转型。据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负责人介绍,《西部商报》是甘肃日报社主管,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一份都市生活类综合性日报,创刊以来,对推动甘肃省报业市场发展、提升甘肃省报业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移动互联网冲击,西部商报2015年以来连年亏损,资金状况已严重入不敷出。鉴于此,经与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协商同意,有关部门批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决定整合所属都市报资源,于2018年6月23日起休刊《西部商报》,整体转型。......详细

2564548074@qq.com
遥远: 2018.6.25

感谢西部商报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我是商报18年的读者,在这里说声西部商报是优秀报,点赞,为你们辛勤青春和汗水奉献给读者真诚说声辛苦了!!!理解和支持你们休刊转型!过去我们是友谊,明天我们永远是朋友继续前进!!!

学海深涯 : 2018.6.25

我是西部商报的忠实读者,这18年来,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关注,我非常喜欢阅读!

一张报,和一座城 ——我在《西部商报》的日子 2018.6.23
许锋:

读报,是报人的习惯。我曾经是报人,每到一地,先买报纸。看了报纸——日报、晚报、商报、晨报……对城市就有了了解。如果你从未去过那座城,这是迅速接近一座城的捷径。

自2000年起,兰州人,去兰州的人,突然多了一份可看的报——《西部商报》。有人欣喜,有人惊讶。我每天上下班,经过报摊、报亭,关注的是——有多少人翻《西部商报》,买《西部商报》。

我在《西部商报》承担的第一个任务:“西部大开发寻访”。这是报社的重点选题,前后由三位文字记者、一位摄影记者完成。张倩带队。既是西部寻访,甘肃每一市、每一地、每一县,首当其冲。我参与了其中33篇写作任务。这33篇,后来集体荣获甘肃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奖励。也正是那一次寻访,让我全面走进了甘肃的山山水水。

我在《西部商报》正儿八经有职务,是通联专刊部主任。通联就是联络通讯员;专刊就是除新闻版以外的其他版,包括副刊版和经济版。副刊是什么呢?就是文学、文艺。经济版有医药、房地产、餐饮、家电、旅游……现在看来,实权在握,要感谢报社领导的信任和栽培。只是,那时,报纸初创,是打天下,不是坐江山,所谓实权,其实是责任。

文学版块,发表了诸多全国著名作家的作品。有的稿件,是马步升先生约的。有的是我联系的。马步升先生隔三差五送来一批稿件,他联系的作家好像都没有用电脑,稿件也不打印,手写。我联系约请的叶延滨先生的稿件是打印的,打印纸很薄,是蓝色的字。

我大概回忆起,那些年,在《西部商报》副刊开设过专栏或发表过作品的作家有:牧惠(已去世,著名杂文家、原红旗杂志社科教文编辑室主任)、雷达(已去世,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朱铁志(已去世,原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著名杂文家)、徐怀谦(已去世,原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大地副刊主编、著名杂文家)。著名作家杨闻宇(原《西北军事文学》主编、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似乎也应邀为我们写过作品。

版面固定——这得益于报社领导的重视。名家云集,这得益于作家们的支持。《西部商报》副刊在兰州、甘肃乃至西部独树一帜,影响不小。

副刊还有几块版。有一个版叫“情感”。情感版发表过瞿方业先生的《与先生对话》。实话实说,此文发表之后,洛阳纸贵,报纸脱销,好像又加印了一批。连载过雪漠先生的《大漠祭》。《大漠祭》全书三十六万多字,报纸全文连载,整整一年,乃破天荒之举。一张报纸一天印五万份,一年就是一千八百多万份。况且,多时,一天不止五万份。

那个时代,是纸媒的时代。

那时,年轻的我们满脑子都是新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加班加点,夙兴夜寐,吃苦受累,不在话下。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文摘报特别兴盛。报社领导决定,出文摘版。任务落到我带队的部门。在出版部同仁的支持下,我带着几位骨干编辑《西部文摘》。《西部文摘》出街,八个字:一纸风行,洛阳纸贵。

报纸是新闻纸。副刊和专刊,无论如何努力,始终是附属品。只是,新闻界有句老话:新闻抓人,副刊留人。随着信息的共享与互通,新闻抓人,越来越难,因为抓来抓去,一版都一样,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副刊留人,真能留住,副刊就像一片林子,你鲜花盛开,它蝴蝶自来。如果说新闻和评论造就一张报纸的影响,那么,专副刊决定一张报纸的品位。

后来,我离开了《西部商报》。《西部商报》有它的理想,我,也有我的理想。但是,我在《西部商报》所获得的资源,所结交的朋友,所收获的成绩,是抹不去的。包括我的散文代表作《兴隆红叶情》,也是在《西部商报》工作期间创作的,2002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后,被选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朝华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阅读版语文》《感动心灵的美文》《超级阅读初中读本》《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等数十种选集。

一张报,18年的时间,改变不了一座城。可是,谁都不能否认,一座城,在18年里,因为一张报,而在某些方面,有了悄然的转变……

今天(2018年6月22日),《西部商报》休刊。它没有用“停刊”的字眼宣告使命的彻底终结。那么,我相信,它肯定会以“转型”的方式浴火重生。

(许锋:甘肃榆中人,著名作家、学者。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广州市黄埔区文联副主席、广州市黄埔区作协名誉主席、兰州市榆中县作协名誉主席。任教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已出版《李章达评传》《陈启沅评传》《心灵北疆》《小城与大城》等16部作品。荣获第六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一等奖、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美丽中国”奖、天津孙犁散文奖、天津梁斌小说奖等。在兰州工作期间,曾任《西部商报》通联专刊部主任。2001年6月28日,荣获甘肃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到现在,我还是想说说跟情怀有关的事儿: 2018.6.22

今天下午,我师父发微信问我:“到底怎么回事”!实际上,他离开商报已经很多年了。我克制着自己的眼泪说,可能以后就没有西部商报了。他说晚上一起吃饭吧,听着这个消息我也很难过。晚上这个饭局,欢快地开始,壮烈地结束。我们回忆起了以前的种种,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新闻现场,每一个难以忘却的故事,每一碗凌晨一两点的炒面,和每一个并肩战斗的战友。最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哭得稀里哗啦,连出租车司机都看不下去了,一个劲地安慰。

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甘肃日报大楼时的情景,那时我大二,假期实习被分在了这栋楼上,那时的我就在想,如果以后能在这里工作该有多好呀!在我的心里,记者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英雄,我想成为这样一个英雄,我想用我手中的笔,去书写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大学毕业以后,我如愿进入西部商报,成为了一名记者。从此以后,火灾、交通事故等各类重大突发事件都成了我报道的重点,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跳楼,我曾亲眼目睹那惨烈的一刻并为她盖上床单;20出头的小伙身患白血病,月薪只有八百的我曾在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床下偷偷放下两百块钱;多人被埋的坍塌事故现场,我曾一眼未眨和他们的亲人一起昼夜守望;洪水齐腰的现场,我曾目睹救援人员背出一个个被困群众……许多无助的老百姓会在遭遇苦难时选择拨打我们的新闻热线,会通过我们解决他的实际困难,六年的时间里,我收到过无数的感谢短信,他们是每一个面临困难的普通市民,是山区的留守儿童,是我们忠实的读者朋友。可是现在,我就要跟你们说告别了,一下午的时间,我接到了很多电话,收到了很多短信,同样的一句话重复了很多遍,是的,西部商报从这周五开始就要休刊了。

下午收拾东西,犹豫了很久那厚厚一沓荣誉证书要不要带走,还有那么多的采访笔记,和那些我曾引以为傲的文章。六年来,很多个这样的深夜我都在写稿,总是改不了深夜写稿的习惯,此刻,窗外大雨磅礴,正如我泪流满面。从此以后,我可能再无机会深夜写稿,署名西部商报记者某某某;从此以后,我可能再无机会进行各种监督报道,为世间的各种不平等发声,从此以后,可能真的就没有西部商报了……我不知道未来的路会怎么走下去,但我会记得曾为每一个新闻拼搏的瞬间,从2000年创刊至今,一批又一批商报人用自己的新闻理想和热情,为西部的这座城市兰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18年。我们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行,无法逃避时代的抉择,只愿每一个曾经因这份报纸感到温暖的人们记住他,记住他曾真实地存在过。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我们始终相信内容为王。即便是最后一刻的坚守,我们仍然希望将最真实的一面带给所有的读者,感谢你们18年来的不离不弃,也感谢所有给予我支持的人们,让我有机会从事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谈商报余生,话传媒桑麻: 2018.6.22

听闻《西部商报》将于6月22日停刊!作为曾经陪伴它的创业者之一,有话想说。

一份曾经流淌着中国报业精神的报纸,18年前作为“在商言商”的典范,搅动了一场金城都市报的格局变迁。但今日,我们与这份曾名躁一时的报纸告别,一个残酷的拷问不容回避:今后,我们究竟要和多少家纸媒说再见?!

回头看看,我们不停挥手道别的彼岸,又何止是一份荆棘里的纸媒呢?科技产品生命周期的无限缩减,新鲜事物留给世界的记忆也多半无从谈及。过去的终将过去,有时候,倒下并不意味着死亡,它的余生远没有走完,那份1926年停刊的《新青年》,其提倡科学之精神不依然受用至今?对于笔耕不缀的记者而言,那份“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信念,也并未随纸媒寒冬的普降而泯灭,这是传统媒体的余生,即便报纸载体的形式终究将不复存在,但其遗落的精神信仰,那份“追求客观,追求真实”的办报精神,亦会贯穿整个传媒的长河。

不谈余生,因为一切事物都会在斗转星移的岁月里走向哀落;只话桑麻,暂且忘却消失的可悲。夏来无恙,念如琉璃,岁月如刀,克我明心!在向死而生的意蕴中,在岁月摇曳的长河里,注定有明媚的忧伤。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正如鲁迅所说:“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在这里,时间也是对信念的敬意,18个年轮亦是如此!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坚守初心犹如傲骨凌霜。在《西部商报》里,商报人有!(摘自一个报人手记,我也有同感!)

秦玉龙 2018.6.22

向西部商报同行致敬! 有人说:纸媒已是日暮西山,新媒体将一统江湖!龙叔以为不然!或许,你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刷朋友圈。或许,你了解新闻的媒介是浏览APP。但请你别忘了看一眼文章来源,那些你关注的有关的报道,生产者大多数就是纸媒记者。无论朋友圈还是APP,只不过是新闻与信息的搬运工。在这个智能手机时代,新媒体用流量碾压传统媒体,朋友圈流传着各种写手一夜爆发的传奇,舆论场弥漫着关于阅读量10万+的浮夸风。西部商报不是被新媒体逼上悬崖的,而是自己一步步走进死胡同的。报纸缺乏特色,有份量的深度报道不多,加之没有念好报网融合经,才走到了关门停刊的地步。龙叔不担心纸媒会消亡,因为无论何时,纸媒记者都是新闻的第一生产者,只是换了个呈现载体而已。 商报消失了,还有晨报、晚报、日报。正如一位同行所言:你放你的流量卫星,我做我的新闻记者!

凯: 2018.6.22

西部商报,是我第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西部商报,也是我迄今为止最为激情和略有成绩的工作;西部商报,当年在成都人的协助下短时间内将兰州媒体的死水搅活,并形成了晨晚商三足鼎立之势;西部商报,当时创始人周总编辑还亲自采访撰稿、写评论…… 怀念那个激情满满的年代,怀念那段一无所有却快乐无比的岁月!

风舞流裳: 2018.6.22

少年十三秋,意气击中流,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民忧,一字一粒米,一文一碗粥,回首风雨处,慨叹世事休! 小诗一首,给商报和我自己!

遥远: 2018.6.22

感谢西部商报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我是商报18年的读者,在这里说声西部商报是优秀报,点赞,为你们辛勤青春和汗水奉献给读者真诚说声辛苦了!!!理解和支持你们休刊转型!过去我们是友谊,明天我们永远是朋友继续前进!!!西部商报记者们和工作同志们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和师长。

阿福: 2018.6.22

从明日起,《西部商报》休刊。随着手机等移动电子媒体的冲击,纸质报纸现在确实看的人少了,但移动电子版是趋势潮流。

天经地义: 2018.6.22

曾经2002年韩日世界杯时买了一份《西部商报》今天看到这个消息。想想这十几年,为大兰州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齐绅士冷宫佳丽三亿: 2018.6.22

格局和潮流永远都是在不断的前进,世界在变,人在变,什么都在变,哪怕是钱币都在不断的升级改版,更何况是其他的一些事物?

永生: 2018.6.22

曾经为之奋斗和工作了15年,说没了就没了,怀念一起流汗流泪的兄弟姐妹,祝你们都有个好的归宿。

海风: 2018.6.22

想想看,光一个手机就使多少传统行业走向衰败。

厚德常乐: 2018.6.22

我曾经是西部商报的一员,曾有我为之努力过的痕迹,大趋势下,它必须离去……

大风歌: 2018.6.22

情切切,悲凄凄!期待传统媒体新生!

水月蓝白: 2018.6.22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期待以全新的姿态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加油。

弥建立: 2018.6.22

我曾经报道过它的创刊,听到它停刊,我心悲凉!

王玉平: 2018.6.22

好怀念在商报一起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们!

英伦之梦: 2018.6.22

怀念有新闻理想的日子。

青青: 2018.6.22

奋斗过的地方!

谯徵: 2018.6.22

坚守!

(以上部分留言来自网络,如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 陇ICP备0500034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