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走进中科院兰州分院】固体润滑国家队:书写中国“润滑”传奇

 2019/05/31/ 06:2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秦娜 通讯员 汪宁宁 刘晓程

周峰(中)在实验室与科研人员讨论工作

本文图片由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提供 均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 通讯员 汪宁宁 刘晓程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风云系列卫星,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天宫系列飞行器……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引着亿万国人的目光。而在每一次跨越的背后,都离不开一支科研国家队的付出,它就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1958年,在“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下,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润滑研究室由大连西迁兰州,并组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润滑剂研究室,以及后来的固体润滑与固体润滑作用研究室。这就是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

  60多年来,润滑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坚守奋斗、薪火相传、不断探索,秉承“国家需求与学术追求相统一”的实验室价值观,发扬“前沿引领、务实合作、创新奉献”的润滑精神,谱写了中国固体润滑研究事业的宏伟篇章。

  1 他们的努力让《东方红》响彻太空

  1958年,100多位科研人员从海滨城市大连西迁丝路重镇兰州。

  他们来到中科院兰州分院,从此扎根金城,为国家建设和西部科教事业奉献青春年华。在这批西迁来兰的科学家中,就包括我国著名润滑材料学专家陈绍澧先生。

  陈绍澧1925年出生于广东东莞,1948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50年,在美国依阿华州大学化工系获得理学硕士后,陈绍澧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事业。陈绍澧一回国,就开展润滑油脂微结构、胶体稳定性和化学性能的研究,并提出许多新概念、新观点。1957年,由陈绍澧撰写的《润滑脂》一书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与润滑脂相关的专著。1962年,他又开创了中国摩擦学这一新学科。

  和陈绍澧一同来到兰州的还有一位年轻人,叫党鸿辛。

  1949年,20岁的广西青年党鸿辛考上了广西大学化学工程系,后因院系调整,被调入广州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9月,由于国家急需人才,党鸿辛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位于大连的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润滑油室工作。从此,开启了摩擦学科研之路。

  一到兰州,陈绍澧、党鸿辛等人就全身心扑在科研工作上。

  作为学科带头人,陈绍澧非常有前瞻性地向所里提出开展固体润滑研究的建议。起步阶段,异常艰辛,没有科研设备,陈绍澧自己动手搭建;没有科研条件,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1962年,在陈绍澧的筹划和组织下,全国第一次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和厂矿企业的百余位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大会。在摩擦学初创阶段,这次学术活动以及出版的论文集,对宣传和推动摩擦学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也为后来“两弹一星”润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年,国家有关部委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解决液氧条件下润滑问题的任务。这正是陈绍澧、党鸿辛等人梦寐以求的课题,也是实验室接到的第一个固体润滑研究任务。液氧遇还原性物质易爆炸,大家就在实验室科研大楼外的空地上搭建了模拟条件下的临时固体润滑试验房,开始全面的科研攻关。在陈绍澧、党鸿辛的带领下,液氧条件下的润滑难题获得重大突破。这项任务完成后,强酸介质条件下、超高真空条件下、超低温条件下的润滑等一系列与“两弹一星”润滑有关的科研任务接踵而至。

  1967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进入关键阶段。

  然而,卫星天线的导电润滑问题成为人造卫星天线系统的难题。如果不能解决,卫星天线伸缩机构在真空条件下就会粘连在一起,将直接影响卫星的正常工作。为了解决100℃至零下100℃真空下超短波天线的导电润滑难题,党鸿辛带领团队到北京科学仪器厂边研究边改进。历经艰辛,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固体润滑膜,解决了卫星发射信号传递的关键问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东方红》的旋律响彻太空。

  时至今日,每当亲历者回忆起当年的光荣时刻,仍令所有人激动不已。也就在那一时期,陈绍澧、党鸿辛,以及于永忠、付六乔、金道森、范煜等科学家,用开荒拓疆、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共和国的科技事业贡献了青春和智慧。

  2 12个人,7间房,50台设备,创造新辉煌

  1997年冬季的一天,兰州化物所的一间会议室里喜气洋洋。

  那一年,润滑实验室的党鸿辛和薛群基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所专门召开会议向他们表示祝贺。同时有两人当选院士,这在兰州化物所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直到今天仍被传为佳话。

  薛群基1942年出生于山东沂南,1965年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入兰州化物所攻读研究生,师从陈绍澧先生,毕业后一直在兰州化物所工作。他也是我国材料化学和摩擦化学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作为实验室的领导者和杰出代表,党鸿辛和薛群基经历了润滑实验室鲜为人知却又波澜壮阔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末,润滑实验室的隶属关系发生数次变动。这一时期,面向国家“上天入海”的科研需求,党鸿辛带领实验室成功研制了数十种性能各异的特种润滑材料、润滑脂、润滑涂层等。润滑实验室参与了一系列在当时不被人知的重要项目。

  然而,突如其来的“文革”,使实验室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在那个最困难的时期,正是党鸿辛领导实验室人员,把各项科研工作坚持了下来。

  1975年,历经动荡后的研究所恢复固体润滑实验室,党鸿辛迎难而上,担任实验室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固体润滑学科建设和润滑材料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尤其在薛群基、欧阳锦林、张绪寿、徐锦芬、黄春祥、赵家政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坚守和探索下,实验室为解决我国高技术领域重点型号建设中的特殊润滑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润滑实验室也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7年8月,经中科院批准,“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在兰州正式成立,薛群基担任实验室主任。

  “刚筹建的时候,实验室只有12个人,申请到7间房子,每间房子只有20平方米左右,算上各种显微镜,我们一共只有50台设备。”回忆起实验室刚起步的情形,薛群基至今历历在目。

  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充满干劲。在薛群基的带领下,实验室在聚合物摩擦学、陶瓷摩擦与润滑、纳米材料和摩擦学、添加剂摩擦化学和新型润滑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促进空间润滑材料、超低温齿轮润滑材料、海洋环境用特种润滑与防污降噪涂层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航天、航空等国家重点工程领域研制提供了20余种关键润滑材料或润滑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与此同时,薛群基的学术科研也获得了认可。2009年,薛群基荣获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2011年,他又问鼎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摩擦学金奖”,这是该奖项自1972年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中国科学家。英国机械工程学会在颁奖词中对薛群基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薛群基院士是40年来世界上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摩擦学家之一。他创建并领导了中国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现已成长为中国最大和最出色的摩擦学研究团队之一,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在降低成本、能源消耗、摩擦和磨损,提高工业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在空间领域应用的出色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党鸿辛到薛群基,润滑实验室的科学家始终坚守共和国的科技阵地和科技事业,无论是困难时期还是建设岁月,他们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为润滑实验室描绘出承前启后的崭新画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