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第11届陇南乞巧女儿节】郦波:晚霞湖畔诵《诗经·蒹葭》 赴23年心灵邀约

 2019/08/02/ 09:49 来源:每日甘肃网 金奉乾 韦德占

知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作诗意演讲。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金奉乾

  聆一曲古韵悠扬,书一卷诗情万千。8月1日晚,西汉水之滨、晚霞湖畔,诗情脉脉,古韵悠悠。知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诗意和山水间,实现了一场长达23年之久的心灵邀约,而这一切,缘于《诗经·蒹葭》,亦圆于《诗经·蒹葭》。

  西和有《诗经·蒹葭》的基因

  从小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的郦波老师,腹有诗书,温文儒雅,是很多自称“荔枝”的粉丝眼中的偶像。他的每一次出现,总会在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心中激起波澜,当晚也不例外。走上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文化讲坛后,郦波老师说,23年来自己终于在西和完成心灵上的救赎,因为西和有《诗经·蒹葭》的基因……

  跨越千年,品读《诗经》,邂逅乞巧,一切都从他高声吟诵《诗经·蒹葭》开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千五百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心生向往。空灵蕴藉的意境、凄婉缠绵的情致,让我们感受到神秘之美。郦波说,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穿越千年,神交古人。二千五百年前,生活在西和这片土地之上的先民们就如此诗意地栖居。

  《诗经》里的“蒹葭”曼妙万状,历来为人称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千百年来吸引了人们多少窥探与遐想。那么,这首诞生在西汉水流域的著名诗篇背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情之美呢?蒹葭中“在水一方”的女神,与传承至今的西和乞巧民俗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郦波老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蒹葭苍苍,那是在春夏之交、夏秋之际,生机盎然,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郦波老师说,所谓伊人,伊人到底是谁?“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此解读很多,有一种解读是,伊人其实映射的秦人的始祖——女修。”女修是“巧娘娘”,是天河边最亮的那颗星星,是织女星。古往今来,人们在七夕时节,沿着西汉水,拜祭织女星。“我们怀念女修,是因为她智慧、聪明,发明了织布。我们更加期待,这种智慧和灵巧融入现代文明,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郦波老师认为,陇南西和、礼县一带是秦人的故乡。“今天,当我漫步在碧波荡漾,芦苇茂盛的西和晚霞湖边,看到到民间自发的迎‘巧娘娘’,传唱着朗朗上口的乞巧之歌,民间的歌颂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种意境唯美极了,就像《诗经·蒹葭》中所刻画的那样。”

  “要理清文化的根脉,我们今天的文化产业,才有真正的内核和价值。”郦波说,作为文化学者,他非常感谢陇南的乞巧文化节,感谢陇南的山川大地和深厚的文化土壤,不仅滋养了大秦儿女,也滋养了华夏儿女。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