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总书记视察过的布楞沟村已整村脱贫

 2019/09/06/ 21:28 来源:每日甘肃网 金奉乾
DSC_9255.JPG

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接受了媒体专访。金奉乾 摄

  每日甘肃网兰州9月6日讯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今天上午,省政府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时代——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临夏州专场闻发布会。发布会后,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接受了媒体专访。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句话广为流传、引用至今,已成为包括我们临夏在内的陇中这一带贫穷落后、瘠薄困难的代名词。”郭鹤立说,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临夏的深度贫困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引起了全国上下、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临夏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摆脱贫穷、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历程,临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减贫史、脱贫史。“三西”建设、八七扶贫、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国家方略在临夏发展的不同阶段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临夏的关心支持逐年加大、力度空前,历届州委、州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团结带领全州上下一直为解决贫困、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持续奋斗,书写了一个个鏖战贫困、荡气回肠的脱贫故事。

  郭鹤立说,令全州各族干部群众铭记在心、难以忘怀的是,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临夏州困程度最深、脱难度最大的东乡县视察调研,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高山乡布沟村,访真、看真,空前鼓舞和振奋了全州上下打赢脱攻坚战的信心力量,也让全州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初心使命、强烈担当。

  “在这儿,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东乡县布沟村已经整村脱贫,总书记嘱托的件事全部实现。汪洋主席调研过的积石山县阳山村、肖家村、芦家庄村和康乐县马巴村,群众生产生活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鹤立说,面对“全国脱贫甘肃、甘肃脱贫临夏”的形势要求,面对剩余16.38万人的减贫任务,临夏州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真实干,滚石上山、背水一战,集全州之志、举全州之力,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了总攻。临夏州从压实责任入手,从州委常委会做起,带头扛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层层立下军令状,各级领导干部包贫困村,成为“第一村长”,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政策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推进,带动全州上下形成了尽出战、攻坚拔寨的浓厚氛围。从短板弱项入手,紧盯“两不愁保障”突出问题,部署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户籍管理等方面问题冲刺清零行动,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不遮不掩、不推不拖,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年内将基本解决群众“两不愁保障”问题。

  长期以来,临夏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受教育年限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严重制约着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临夏州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治本之策,不懈努力、艰苦奋斗,推动临夏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临夏仅有177所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在校学生1.1万多人,教职工500多人。2018年,临夏有各级各类学校2019所,在校学生43.2万人,专任教师2.5万人,学校数是1950年的11倍、学生数是38倍、教师数是47倍。

  郭鹤立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临夏州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就是脱贫、发展、民生、未来,愈发增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以来,提出了“振兴临夏教育”的目标,拿出了一系列务实过硬的工作举措,比如临夏州把控辍保学作为教育扶贫的底线性任务,建立健全“学长制”、“保学制”,全面摸排劝返失辍学学生,采取跟班就读、职结合、送教上门等办法,让劝返学生留得住、学得好;针对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招聘名额,一次性招录2950名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已经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让每一个初高中毕业生有学可上、有可学、有业可就,实县市和有关部门责任,作为“一把手”工程,与兰州新区职教协调对接,帮助州内5200名“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目前已报名入学。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临夏州委、州政府振兴临夏教育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就是要激发唤起全州上下齐心办教育、共同抓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要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横下一条心、拿出真功夫,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延续,为临夏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郭鹤立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