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陇原巨变·脱贫攻坚篇】千家万户展新颜

 2019/09/24/ 06:0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赵梅

千家万户展新颜

泾川县党原乡高崖新村民居整齐美观。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杜奕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赵梅

  从1982年到2018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100元增加到7687元,贫困人口由1254万人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4.8%降低到5.6%,贫困地区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甘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咬定目标、合力攻坚,阔步向着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交出了累计减贫581万人、3476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的历史性答卷。

  这是令陇原儿女为之振奋的数字,更是干群齐心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沧桑巨变的背后,是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是扶贫方式和机制的探索创新。

  1 创新扶贫体制机制 加快脱贫历史进程

  金秋时节,陇东小麦早已丰收,陇中田间药材飘香,河西蔬菜丰收在望……在精准扶贫助力下,陇原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由于自然、历史、区位等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列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此外还有17个县属于“插花型”贫困县。

  2013年,我省共识别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2017年,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等“两州一县”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甘肃扶贫开发工作。“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1982年底,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建设,开启了我省扶贫开发的大幕。这一改过去单纯临时性的救济扶贫方式,首开全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先河。

  以“三西”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扶贫开发,解决了最贫困地区农村“食不果腹、住不避风雨”的绝对贫困问题。

  “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1994年,我省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制定实施甘肃“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突出解决温饱,着力推进开发式扶贫。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121”雨水集流工程、地膜温饱工程以及改土工程和先进实用的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我省基本解决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省瞄准贫困人口,实施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工代赈、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在贫困地区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等先进适用旱作农业技术,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随着各类扶贫措施不断实施,我省扶贫开发整体上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怎样将扶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唯有持续完善和落实到户的精准脱贫计划,以及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推进工作方式,才是出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指示精神,紧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以“绣花”功夫展开强有力的精准脱贫攻坚战。

  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帮扶计划精准再精准。2018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92万人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5.6%。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