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驰骋在路上

 2019/11/22/ 06:2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应德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驰骋在路上

  刘应德

  1985年,我刚满20岁,从民勤招工来到河西边陲地酒钢。在异地他乡举目无亲,就特别盼望回家和亲人团聚。家和工作的地方同在河西走廊,却感觉回家的路特别漫长。

  行走在兰新铁路线的列车就像耕地老牛,慢条斯理地在铁轨上游走。每当列车进站时,乘客们蜂拥而出,站台上乱如一锅粥,尤其是春运高峰期更是人挤人,苦了那些抱着孩子乘车的女人们。有时候,列车进站不见下车的乘客,大伙儿提着大包小包挨个敲车窗,遇上好心人打开狭小的车窗,乘客们就不顾一切使劲往上爬,匆忙中有的人爬进了车窗,提包却落在站台上,有的人把提包塞进车窗,人追着开动的列车猛跑,站台上满是离家的游子。

  我们一起招工来的同乡有65人,每次回家就提前相互约日子,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一起走,路上相互有个照应。在兰新铁路线上嘉峪关站没有始发车,能买上坐票的几率很小。好不容易挤上列车,车厢里别说找座位,就连站的地方也少有,厕所门口及两节车厢的连接处都是人挨人。我们喜欢乘坐过路的夜班车,包里背个旧床单,铺到座位下的地板上睡一觉就到武威火车站了。在座位下面睡觉,个子瘦小的人进出自如,像我这样人高马大的就感觉委屈,只有一路看包的份。虽然挤在过道里浑身不舒服,但回家的心情依然无比的兴奋。有时候碰上沿途下车的人抢占个座位,大家伙儿就轮流享受。如果看到有年迈的老人、残疾人、孕妇或抱小孩子的女人,我们就主动把座位让给他们,毕竟我们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嘉峪关至武威站的路程不到700公里,在列车上就得熬十几个小时,如果车赶得顺一天半就到家了,遇上火车晚点就得在武威住招待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汽车运输公司开通了嘉峪关直达武威的班车,虽然路途颠簸,但能领略到河西走廊一路的风光,也能品尝到张掖、武威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后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国家经济的不断腾飞,各地方火车站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不论是候车室的环境面貌,还是列车员的文明举止,都在跟时代接轨。兰新线由原来的单向铁路铺设成双向铁路,列车开始提速并增加车次,车厢里的人宽松了许多,似乎一下子缩短了回家探亲的距离。特别是嘉峪关至兰州站的“酒钢号”“凉都号”先后开通,车厢里的座位从硬座改变成软座、软卧,配备了空调以及电视机。嘉峪关站有了自己的始发点,出行的人不再为买不到坐票而愁眉苦脸,回家人的心里感到暖暖的。

  自兰新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后,私家小轿车普及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喜欢开车的人驾驭着自己心爱的小轿车,载着老婆娃娃,带着对父母的牵挂,奔驰在平展展的柏油路上,心里倍感生活的幸福和甜蜜。如今,高速铁路连接着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一条巨龙从荒凉的戈壁滩上一穿而过。微信圈里的文友们常常这样夸赞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清早登上嘉峪关城楼看日出,中午坐在兰州餐馆里吃享誉大江南北的牛肉面,晚上漫步在黄浦江两岸观夜景……”动车像插上了翅膀,在陆地上载着乘客周游四方。新时代的西部,处处展现着祖国繁荣昌盛的新姿态。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网络数字化覆盖着老百姓的生活。坐着动车回家,就像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泡杯香茗,手捧着带有墨香味的书籍,还没翻上几页就从这座城市到达另一座城市。坐在舒适优雅的车厢里,打开随身携带的大屏幕手机浏览网页,听几首老歌或看一部电影,在不知不觉中就闻到家乡泥土的芬芳,看到父老乡亲们在碧波荡漾的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回家的路不再漫长,列车满载着离家游子们的思念、希望和道不尽的欢声笑语,驰骋在四通八达的铁路干线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