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赵子忠:建设融媒体传播新体系

 2019/12/30/ 14: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李满福

0dd3cfff474420a7924d16ced6d0843.jpg

赵子忠教授在甘肃日报社作融媒体发展专题讲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媒体融合,媒体转型,传播创新,是传媒行业探讨最多的话题和关键词。新时代,新潮流,媒体融合成为一种趋势。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如何建设新的传播思维,进军新的主战场,是个时代命题。12月29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前来兰州参加2020全媒体合作分享会的媒体融合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

  一个转型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当前“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报道组”的宣传新形势,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应当有怎样的新定位,发挥怎样的功能,是近年来从业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赵子忠教授说,传统媒体有成熟的传播规律,有成熟的传播技巧和策略。传统媒体在传播机制方面,大多是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是生活在“稀缺资源”的时代,稀缺时代媒体数量少,传播人才稀缺,传播信息量局限性大,传统媒体这种稀缺性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但是,这种稀缺时代的思维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受到限制。赵教授说,今天你们这个采访,要么1500字,要么3000字,这个和报纸版面要求严格吻合。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如果我只说15个字,也是可发一条稿子,如果我说几十万字,那公众号也是可以推出的。如果是15字的稿子,报纸不好处理,如果我说了3万字,那今天报纸成专刊了。从传统媒体的受众来说,以前大多是“喉舌”有话语权,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新媒体则是给更多人提供了话语权。从传播者的角度而言,以前读过书的人少,这些少部分人就从事传播工作,但现在,每年有600万、700万大学生毕业。改革开放40年,读过书的人太多了,传播者的业态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也就发生了变化。

  两个道理

  现在,党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部署,其主要原因就是媒体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所留恋的“稀缺性”已不复存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成为了现在传播的主体,需要大家必须做出改变。

  赵子忠教授介绍了两个道理。

  道理一:融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融媒体就是通过各种渠道的融合,要解决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问题,传播主体更丰富,传播渠道更多元,传播空间更广阔。

  道理二:人在哪里,传播就在哪里。这句话引申自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25日讲话中“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就在哪儿”。赵子忠教授说,现在人人都用手机,人在手机空间,就成了手机在哪,融媒体的传播方向就在哪。当前的用户情况是“人机一体”,融媒体需要解决好手机上的传播问题。

  三个思维

  作为在国内享有威望的新媒体业界、学界专家,赵子忠教授一直关注着“新甘肃云”、省级技术平台建设并给予指导、帮助。赵子忠教授建议,在融媒体传播体系中要有三个思维。

  第一个思维是议程设置要有创新。传统媒体的惯性思维要有改变,融媒体要考虑受众的信息行为,比如一件事的新闻稿,要考虑用户谁关心,谁转发,所以在设置议程时给自己留个问题:“这个稿子谁会关心?”“这个稿子谁会转发?”“这个稿子谁会点赞?”

  第二个思维是要有融媒体工具思维。赵子忠教授认为“工具就是传播力”,有个传播者叫麦克卢汉曾经讲过“媒介即信息”。传统媒体缺乏新媒体工具的思维,没有深刻理解工具也是传播力。目前,“新甘肃云”已经建立,搭建好了融媒体发展平台,希望在融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中,一定要有这种融媒体工具思维。

  第三个思维是融媒体用户思维。人常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媒体是卖方,用户是买方。在融媒体时代下,买的有时比卖的还精,融媒体做了这么多内容要给用户看,但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会问:“我凭什么看你的?给点理由先”,要让用户看你的融媒体内容,就需要把这种理由框架搭好。所以,融媒体传播要把握这些理由。(图片由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拍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