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
省检察院通报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烁
2020年1月7日,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甘肃省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白皮书》相关情况及2019年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祁连山保护区杨某某等二人非法猎杀野生动物案、张家川县李某某非法采矿案、平凉市崆峒区吴某某等二人非法处置固体废物案、兰州新区某三家企业非法采砂案、永昌县水泉子村人饮水氟超标案、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养殖污染案、景泰县308省道沿线企业露天采矿案、岷县“慕丽水岸”茶楼影响行洪安全案、庆城县谷某失火毁林案9个典型案例。
据了解,2019年,全省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部署专项行动。部署开展了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祁连山生态环境检察监督、公益诉讼“回头看”等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惩治、监督、保护等职能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格局。一年来,共批准逮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64件90人,提起公诉235件360人;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692件,提起公益诉讼142件。通过办案,督促修复被污染、破坏违法占用的林地、耕地、湿地、草原3500余亩,清理污染水域面积730余亩,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1420余公里,整改拆除违法建筑6.9万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25.6万吨。金昌、兰州新区等地检察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天蓝蓝”绿水青山守护者检察公益诉讼品牌创建等专项活动,着力加大对当地水源、空气、土壤的保护力度。
全省检察机关坚持以司法办案为中心,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作用,探索建立全省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集中管辖制度,坚决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一年来,共批准逮捕64件90人,提起公诉235件360人,其中起诉盗伐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非法采伐珍贵树木、非法采矿等破坏资源类犯罪243人;起诉损害群众健康的非法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等污染环境类犯罪29人;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起诉非法占用农用地77人;其他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11人。部署开展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立案监督活动,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监督侦查机关及时立案查处,共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30件36人,监督侦查机关立案21件22人。
省检察院积极协调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执法,健全完善案件线索移送、执法资源共享、共同挂牌督办、专业力量参与等机制,接收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移送案件线索15件。结合专项行动,在全省部署开展环境保护刑事检察工作“百日大提升”行动,对金塔县北河湾工业园区化工企业污染环境案等50起案件及线索予以挂牌督办,重点督办检察环节的办理情况,对反复退查、不予起诉的案件持续跟踪督办,对于共性问题突出或者工作推进不力的地方,省检察院坚持现场督导、跟踪监督。对确定为挂牌督办的案件,指派专人建立台账,定期跟踪诉讼进展。对案件办理有困难或者进展缓慢的地区,派出调研组赴当地现场督导,破解制约瓶颈,推进工作开展。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案件,严格审查、依法快捕快诉,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有效遏制我省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高发频发态势,为保护甘肃生态环境贡献检察力量。
案例一:兰州新区某三家企业非法采砂案
2019年3月,兰州新区某三家国有企业未经国土资源局批准,非法占用农用地采砂,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共破坏农用地288亩。2019年5月,兰州新区检察院向国土资源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加大监管力度,制止非法采砂活动,督促致损企业及时回填、恢复被破坏的耕地及周围环境。收到检察建议后,国土资源局组织涉案的三家企业召开整改会议,共同制定整改清单,确定整改时限,研究整改方案,督促三家企业及时回填砂坑、复耕复绿,并责令依法缴纳矿山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基金4033万元。本案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多次沟通协调,通过督促致损企业自行修复与缴纳治理基金相结合,使受损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落到实处。
案例二:祁连山保护区杨某某等二人非法猎杀野生动物案
2018年11月初至2019年1月中旬,杨某某等二人擅自进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水自然保护站,采取布设扣子和夹闹的方法,非法猎杀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麝6只。经司法鉴定,价值共计18万元。2019年9月25日,祁连山林区检察院以杨某某等二人涉嫌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向祁连山林区法院提起公诉,并对二人破坏祁连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行为,一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二人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18万元,并在媒体上公开道歉。2019年11月22日,祁连山林区法院分别判处二人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1万元,同时判决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民事诉讼请求。该案的成功办理,有效震慑了祁连山保护区内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三:平凉市崆峒区吴某某等二人非法处置固体废物案
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保丰村吴某某、马某某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从2017年6月开始,在农用地上设立拆解废旧蓄电池和提炼金属铅的窝点,从事非法收购废旧蓄电池、拆解、提炼生产铅锭活动,由于设备落后陈旧,致使大量固体和危险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平凉工业园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局依法查处时,起获废旧蓄电池壳、废旧铅酸电池、生产废渣、废酸液等危险废物426.96吨,并就地查封、扣押。因吴某某等二人非法窝点不具备危险废物贮存条件,就地查扣可能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崆峒区检察院在办理该案中,先后向当地环保部门等5家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依法治理,防止二次污染。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全公证了污染物证,委托鉴定机构进行土壤样本检测,及时转移处置涉案危险废物,有效避免了污染扩大。同时,崆峒区检察院于2018年3月对吴某某等二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崆峒区法院一审判决吴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5000元;马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3000元;二被告共同赔偿公证费、检测费、危险废弃物处置费共计893249.6元。二被告上诉后,2019年6月27日,甘肃矿区中级法院作出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该案的成功办理对检察机关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领域开展法律监督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案例四:张家川县李某某非法采矿案
张家川县刘堡乡杜家村村民李某某在未取得采砂许可证的情况下,长期占用河道及周边农用地非法采砂。2016年12月,张家川县水务局联合国土、环保、电力等部门,对李某某非法经营的砂场进行整改关闭,并当场下发停业整改通知书,但李某某仍在夜间非法采砂。经鉴定,李某某共开采砂石9981立方米,总价值69.87万元。该行为致使河道严重损毁,影响河势稳定,危害行洪安全,非法占用、破坏农用地,造成周边生态环境严重损害。张川县检察院遂建议相关行政机关将李某某涉嫌犯罪的行为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同时委托鉴定机构对遭到破坏的采砂现场进行了生态修复评估鉴定。2019年11月17日,张家川县检察院以李某某涉嫌非法采砂罪向张家川县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李某某承担其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修复费用238690元,并在市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2019年12月17日,张家川县法院一审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赔偿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修复费用共计238690元。本案的成功办理,体现了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一方面强化刑事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运用民事公益诉讼职能,确保受损生态能够得到有效恢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1月08日甘肃省发布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白皮书 省检察院通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9个典型案例
- 2020年01月07日重磅!2019年甘肃省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9大典型案例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