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领头雁”担重任,移民村换新颜 ——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印象

 2020/01/19/ 10:19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孙海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目前我们全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8600亩,其中,零农残枸杞1000亩......”虽说已临近春节,但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生祥依然忙着打电话联系远在广州的客商。

  经过不懈的努力,小小的枸杞如今已成为金河村的大产业,也让这个曾经闻名瓜州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引来各地客商前来“攀亲结缘”。

  寻找出路,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在去年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工作中,双塔镇金河村党总支书记杨生祥高票当选金河村村委会主任,实现了“一肩挑”。杨生祥的当选,既是群众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也寄托了全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刚从礼县移民到这边的时候,条件相当艰苦,土地板结化、盐碱化严重,土地产出效益非常低,群众的种植可以用‘杂货铺’来形容,小麦、玉米、食葵啥都种,但是辛辛苦苦累一年却赚不了几个钱。”杨生祥说。

  穷则思变。为了尽快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杨生祥自掏腰包外出考察“访医问药”,跑遍了附近的“明星村”“富裕村”,把脚印印在了周边县市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角角落落。“一肩挑”之后,他牵头成立了祥龙生态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组织有枸杞种植意向的21名党员成立了枸杞产业党支部,带头发展枸杞产业。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金河村部分党员注册成立了瓜州县世纪红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集枸杞种植、技术推广、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经营实体。有了经营实体做后盾,枸杞产业的各环节被连接起来,很快,金河村就建成千亩枸杞提质增效示范点2个,带动全村党员群众发展枸杞8600亩,辐射全镇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9万亩,构建起了“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全产业链党组织服务体系,趟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创新管理,让党组织的腰杆挺起来

  “以前党支部开个会、搞个主题党日,都要村干部挨个入户做工作,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组织生活很难搞起来。”金河村党员张建军说。

  产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解决党员积极性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在经过走村串户详细了解之后,金河村党总支决定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

  借助邮政储蓄银行瓜州支行创建“信用村”试点的有利机遇,将党员教育管理与信用贷款深度融合,将党员贷款授信星级、授信额度与党员平时在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为民办好事实事、推进中心工作等方面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情况挂钩,制定《信贷星级评定管理办法》,为党员量身定做“无抵押、纯信用、额度高、利息低、随借随还”的“党员先锋贷”贷款品种。既解决了群众创业缺资金、贷款周期短等难题,又解决了党员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累计为385户党员群众通过银行上门服务的方式办理无抵押低息贷款5100余万元,减少利息支出140万元,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和活力。如今,党组织的腰杆挺起来了,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跟了。

  强基固本,让老百姓的心窝暖起来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金河村党总支把解决村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建议,听大家对金河村今后发展的意见建议,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建立问题清单一项一项抓整改。

  特别是,金河村党总支了解到群众的腰包虽然逐渐鼓了,可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住房破旧、生态脆弱、道路难行等问题依旧制约着金河村的发展。为了改变全村面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生祥白天到市县帮扶单位协调项目资金,晚上和“两委”一班人到群众家中做思想工作,顺利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居民点美化亮化、生态造林、渠道衬砌、村级阵地建设等利民惠民项目。

  党组织的凝聚力凸显出来了,村子强起来了,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老百姓的心窝暖起来了,“一肩挑”挑出了“双丰收”。

  如今,走进金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的科技培训热火朝天,文化广场上的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农户屋后的经济林生机盎然,外地客商络络绎不绝,一幅生动、美丽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已然绘就。

  图片说明:1、杨生祥与外地客商查看枸杞。2、坐落在金河村的瓜州枸杞交易中心。3、机器分拣枸杞。(均为资料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