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新冠肺炎战“疫”中的“何鄂表达”

 2020/03/13/ 22:26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施秀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2020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深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无数普通人像一个个冲锋陷阵的战士,以逆向而行的感人姿态,守护着家与国,写下一段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他们温暖的身影,必将铭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也必将被历史一一铭记。在大后方,艺术家们正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记录和书写着这一切,成为中华民族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何鄂,因黄河之畔的雕塑《黄河母亲》而众所周知的雕塑家,名字中的“鄂”,让她永远记得自己是一位“长江女儿”,虽然刚出生不久,就离开了武汉;虽然,一辈子再未去过武汉。

  但,何鄂的生命律动与艺术脉搏,在2020年春天,一直与武汉息息相关。

  “这是我的战场”

  3月6日,午后,金城阳关明媚。

  坐落在雁滩格林小镇的何鄂雕塑院内,一片静谧,太阳穿过大大的落地窗,将一片柔光洒在院内大大小小的雕塑上,洒在何鄂身上。

  此时,何鄂正端坐在一身雕塑前,全神贯注地雕琢着:这是一位女性,身穿防护服,双膝跪地,左手颔首捂胸,半松开的右手中卧着一支笔,口罩遮住了面部表情,但眉眼神态之间流淌的悲痛,仿佛一记重拳,猝不及防就击中了人心。

微信图片_202003131712501_副本.jpg

何鄂正在雕塑作品《2020疫·殇》。

  “我想表达特殊时期的生离死别。”何鄂告诉记者,雕塑为《2020疫·殇》,其原型是蔡丽萍,为在抗疫一线感染了新冠肺炎、最终殉职的武昌医院院长刘志明的妻子,这尊塑像表现的正是妻子得知丈夫离世,在死亡通知书上签字后的悲痛和无力。

  “这个雕塑叫《春天》。”顺着何鄂的目光,一名身穿防护服全副武装的护士,抱着用被单包裹的孩子的雕塑映入眼帘,孩子在被单里用脚踢蹬的动作、孩子大哭的表情都栩栩如生,何鄂在电视上看到疫情期间出生的这个孩子,心中被柔柔地触动了,“一边是病魔肆虐下的死亡,一边是像春天一样到来的新生,这给人以希望。孩子踢蹬的动作,表现生命的活力;而大哭,正是新生命向世界的庄严宣告。”

微信图片_202003131712507_副本.jpg

何鄂雕塑作品《春天》。

  “我的遗体捐国家!” 这是因新冠肺炎不幸离世的肖贤友,生前对世界的最后告白。

  “我们应该记住他。”何鄂说,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有白衣战士、有武警战士、有科学家、有知识分子、有社区人员,还有很多普通人在并肩作战,都令人特别感动,但捐献遗体很不容易,尤其是缺乏遗体解剖研究的时候。

  何鄂在网上搜到了一张肖贤友的生前照片,把满腔的感动倾注在刻刀下,在《肖贤友》雕塑的底下还刻意雕刻了一些菊花,“表达我们的纪念。”

微信图片_202003131712509_副本.jpg

何鄂雕塑作品《肖贤友》。

  在何鄂的刻刀下,有普通人,也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让无数人为之动容,让亿万儿女信赖的院士,“这是我的战场。”何鄂说,为时代立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因为,只有自己也受到了震撼,有了真切感悟才会去创作;而通过关注身边的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关注这个时代,关注我们的国家,不仅是自身情感的一种升华,也是一次大爱的熏陶。”

  当然,找到恰当的雕塑表达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最终拿出的作品还不如一张照片,那还不如不做。”所以,何鄂还要细细地打磨每一件作品。

对每件作品,何鄂都要精雕细琢。

  “最好的表达方式”

  虽年过八旬,何鄂总是闲不住。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不出门、少聚集、宅在家。

  何鄂,也只能猫在家里,可心却闲不住。出生在武汉的何鄂,很牵挂疫情严重的武汉,时刻关注着疫情动态。

  牵挂,却又无能为力。

  直到有一天,何鄂看着外孙女练书法,就想“我也可以写啊。”

  先是写了“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八个率真拙朴、苍劲有力的大字表达心声。

微信图片_202003131712503_副本.jpg

何鄂写了不少为抗击疫情加油的书法作品。

  觉得不够,喜欢看《中国诗词大赛》的她,就想在古诗词里找可以表达自己心情的诗词,却发现渺渺,干脆自己写诗为武汉加油。

  “回望八十三年前,我于湖北武汉生。惊闻三镇病毒虐,牵动万缕思乡情。联防联控总部署,亿万民众皆居家。一线天使爱无疆,感天动地抗疫情。四海之内皆兄弟,有国有家手足亲。新冠肺炎战必胜,华夏众志筑长城。中华儿女多奇志,直面灾难意更坚。待到魔障驱灭日,不负韶华庆复兴。” 这一首《何鄂为鄂城加油》的诗,很快在微信圈里传播开来。

微信图片_20200313172418_副本.jpg

何鄂为鄂城加油。

  又陆续写了《悼肖贤友》《致病友》等诗,传递内心“我和你们在一起”的声音。

  在家宅了一个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点点滴滴,抗疫一线发生的或令人惋惜,或振奋人心,或让人感动落泪的许多事情……总是让何鄂心里满满的感动,14亿中华儿女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感觉前所未有地强烈,“我们都是黄河儿女,都是炎黄子孙,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人民都宅在家里,但一下拉近了我们所有人的距离。”

何鄂作品《悼肖贤友》。

何鄂作品《致病友》。

  后来,何鄂又通过中国雕塑协会,向武汉捐了10万元,“武汉封城,是‘断腕’的壮举,那么多人去世了,我们能做的却微不足道。”何鄂哽咽了。

  “我想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何鄂说,从最初宅在家只能写写诗,到捐款,再琢磨着用自己最擅长的雕塑语言,做力所能及的事,记录这个时代,“因为,所有人都在努力;因为,每个人都是14亿中的一员,都是参与者和亲历者。”

  “作品要对得起时代”

  何鄂,是新中国第一批雕塑人,也是西北第一个投身雕塑的女性。

  回忆当时的选择,她笑称自己是“好奇+勇敢”。也因了这份好奇和勇敢,何鄂与泥巴石头为伴,在雕塑艺术里书写着独一无二的绮丽人生。

  “老祖宗留下了千千万万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上写满了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创造。所以我把我一辈子都押到创造上了。” 1962年至1974年,何鄂曾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工作,12年的反复临摹,让她读懂了隐藏在这些璀璨文化中的密码,并受益至今。

  但在何鄂看来,临摹的再好,还是古人的作品,于是,脑子里就一直有个声音在回响,“要做事,要做事,要在创造中‘寻找自己’。”

  享誉海内外的《黄河母亲》,正是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中诞生的。

  1986,由何鄂设计制作的大型花岗岩雕塑《黄河母亲》落成于兰州市黄河南岸;1987年,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奖。

  30多年过去了,《黄河母亲》“听”着黄河涛涛,已成为兰州的一个文化地标,“她寄托了我,也寄托了所有人‘我是一个黄河儿女’的情感,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砥砺我继续前行。”

微信图片_20200313172719.png

这组长6m,宽2.2m,高2.5m,由24立方米泰山红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雕塑作品《黄河母亲》已载入中国雕塑和世界雕塑的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在何鄂雕塑院二楼展厅,陈列着何鄂不同时期的作品或作品模型:获得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的粗陶彩绘作品《绣花女》,被誉为“新时代的雕塑奇迹”的《成吉思汗雕塑群》(部分),质朴无华的《厚土》系列,大气磅礴的《永恒祁连》,充满童趣的《希望星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鸟语》,寄语生命思考的《人生》……这些作品有女性创作者独有的细腻观察,也有艺术家对历史、对时代、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何鄂庆幸自己的时代,想为时代多留一些对得起时代的作品。

  1994年,在本该退休的年纪,57岁的何鄂成立了甘肃何鄂雕塑院。此后20多年里,何鄂雕塑院在全国20多个地区,创作了200多个雕塑项目,“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那个密码,自己看见了,就应该多留一些时代记忆,回应那个伟大的密码。”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