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云端"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兰州本土活态非遗刻葫芦开启传承"新模式"

 2020/04/09/ 09:15 来源:兰州日报 首席记者李超

“云端”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本土活态非遗刻葫芦开启传承“新模式”

直播活动现场

  8日记者获悉,日前在我市举办的一场直播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场大约90分钟的活动中,首次将享誉海内外、有着鬼斧神工般技艺的本土特色非遗项目——兰州刻葫芦,以“云传承”的方式进行了生动展示,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参与,为兰州本土非遗传承发展开启了全新的模式。

  首场直播聚焦阮氏艺术第四代传人

  本场活动由兰州市文明办主办,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承办,是“2020我们的节日·活态非遗”系列展示分享活动的第一场,活动以在线教学的“云传承”方式开展,并在抖音、快手、微视等专业视频媒体上进行了同步直播。现场邀请了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阮氏葫芦艺术馆主理人、阮氏艺术第四代传人之一、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教师阮熙越,她在镜头前生动展示了兰州刻葫芦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邀请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作为首场直播的嘉宾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因为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接班人,她将更具有亲和力和思想共鸣,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兰州本土特色非遗,关注精彩传统文化。”

  “这场直播的后续活动才刚刚开始。”他表示:“我们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征集、回收参与直播活动后所创作的刻葫芦作品。后续,还将对其进行专业的遴选,并将为选出的100个优秀作品‘穿’上流苏,配上精致的外包装,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完美的工艺品。然后,还将邀请专家进行评奖和点评,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力求让活动关注热度持续不断。”

  据悉,待这些环节完成后,精选出的优秀作品将由主办单位转赠给我市抗疫一线的人员代表,用一份对“最美逆行人”的诚挚敬意为此次直播画上圆满的句号。

  阮熙越:希望更多传承人走上“云端”

  “参与这种‘云传承’的全新方式感觉非常好,平时在线下要是举办这样教学类的体验课,能够参与的人数就会比较少,一般不会超过10个人,而线上的这种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教学互动的维度。”阮熙越告诉记者:“同时,学习的人还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我现场就进行了解答。对于刻葫芦,其实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因此这绝对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极佳的一次新的尝试。”

  “活动中,我们主要是以体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网友们可以十分直观地看到很多雕刻的细节。”她说:“比如当天我们用的是兰州刻葫芦独有的鸡蛋葫芦进行演示,与平日里人们见到的两截葫芦完全不一样,于是葫芦的形状就首先受到了关注。还有雕刻所用的工具也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兴趣,他们总以为刻葫芦用的应该是刀一类的,但实际上现场我用的工具是钢针,这也是兰州刻葫芦独有的特色工具,让第一次见到的人们都感到十分的陌生。”

  “这场直播最大的收获在于,让更多的人对兰州刻葫芦的雕刻流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知和了解。”阮熙越表示:“我重点展示了兰州刻葫芦中属于创新部分的内容,因为传统的部分很多人都比较了解。但是,我作为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出现在镜头前,相信更多的人还是都想看看年轻人怎么去做好这一门老手艺。”

  “丰厚的收获、广泛的影响都归功于政府和媒体平台的大力支持,如果手艺人自己去做类似的直播也绝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她坦言:“这样专业的设备和诸多媒体平台联动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仅凭借个人的能力还是真的难以实现。所以,希望政府能够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民间传承人走上‘云端’,展示我们精彩的传统非遗文化。”

  新尝试让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兰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百安概念影城负责人燕兵告诉记者:“这些非遗项目是最需要保护和传承的财富,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最终被大众广泛的接受和喜爱,是摆在所有非遗传承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毕竟,大部分传承人土生土长,普遍缺乏有效的传播和宣传渠道。”

  “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传统流行起来。”他说:“实际上,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缺乏体验的机会。所以,用更现代、更创新、更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传承,才是关键所在。而这次活动的推出,就是为本土非遗传承去实现新的发展模式。”

  燕兵感慨地说:“新型媒体传播手段的应用,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只有不断地让非遗传承进行创新发展,才能让新时代的年轻人通过‘云端’看见非遗,真正触摸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吸引他们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