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6月底,平凉缘何连遇罕见冰雹、暴雨?

 2020/06/27/ 17:07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占东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进入6月底,冰雹、暴雨一度成为许多平凉市民朋友圈里关注的内容。

  6月24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宛如鸡蛋的冰雹向崆峒、崇信等地袭来。平凉市气象台于6月24日17时34分发出冰雹红色预警信号。这是自2007年气象部门执行天气预警信号发布新规范以来,平凉市气象台发布的第一个冰雹红色预警信号,在当地是近13年来头一回。

  紧接着,6月25日至26日,甘肃省河东地区遇到2020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平凉市成为全省降水中心,静宁、华亭、崆峒、崇信、泾川部分地方出现暴雨,其中静宁威戎、司、城川等8个地方出现了100毫米以上的降雨量。

  一个地方24小时降水量突破100毫米是什么概念?

  气象上的降水量,是指某一段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雨)或固态(雪)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气象上关于降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为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至9.9毫米之间为小雨;降雨量在10至24.9毫米之间为中雨;降雨量在25.0至49.9毫米之间为大雨;降雨量在50.0至99.9毫米之间为暴雨;降雨量在100.0至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降雨量≥250.0毫米为特大暴雨。

  这即是说,静宁县在此次降水过程中有8个地方出现了大暴雨。

  记者查阅有关气候资料获悉,气候历史上,平凉市出现大暴的时间多为7至8月,今年6月底即出现,较历史同期明显提前;近30年来,静宁县平均全年降水量为414.1毫米,季最旺盛的7月份平均降水量为76.9毫米,而2020年6月25日至26日,静宁县多地出现超100毫米降水,不仅打破当地日降水量极值,还在一天内降下当地全年1/3以上的

  在甘肃省1951年至2015年日最大降水量的纪录中,陇东南、平凉市日最大降水量分别发生在1966年7月26日的庆城、1996年7月27日的平凉市(今崆峒),分别为190.2毫米、166.9毫米。静宁此次降水不论在陇东南、平凉市还是静宁县,都是近64年来比较少见的。

  那么,位于六盘山东西侧的崆峒、静宁等平凉多地,近期为何极端天气频发?记者连线采访了平凉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王若升。

  王若介绍,冰雹的形成是有比较特殊的环流形势所致,多年来平凉气象部门也研究归纳了一些特征。6月24日这次平凉冰雹就符合这些特征——当天,高空蒙古冷涡东移南下,由其底部分裂出的冷空气抵达平凉,而此时,平凉本地则是晴热高温天气,本地大气层本身已经聚集了巨大的不稳定能量,这时北方冷空气的介入、交汇,犹如滚烫的铁锅上泼来冷水,使得平凉上空气层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激发出冰雹天气。

  气象上关于冰雹预警信号的发布依其破坏性程度等由轻到重有橙色、红色,当时判断此次冰雹破坏程度较重,即发布了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王若介绍,6月25日至26日,平凉市之所以成为甘肃省降水中心,主要原因是低涡切变影响的位置正好在静宁。

  6月25日20时左右,对流层低层有一个低涡在甘肃河东地区本地生成。气象上的低涡,是一个气旋性旋转的闭合系统,是高空中心气压较低的涡旋,低涡中有比较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易形成对流和强降水。该低涡生成后,很快在甘肃定西至宁夏固原一线形成式切变,式切变上激发出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静宁正处于该切变的东南侧,正是这些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静宁的大暴雨,成为降水的中心。

  王若表示,从历史上看,6月至8月分别是平凉市冰雹和暴雨多发期。此次冰雹破坏程度和暴雨提前时间都比较罕见。

  为应对这次冰天气,24日15时,平凉市气象局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并相继发布冰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在冰过程前夕,平凉市气象局在综合分析预强对流云移动路径和崆峒人影消需求基础上提出崆峒为此次冰过程桥头堡、第一道防线域,立即展开人影消作业,在崆峒北岭作业两点次发射炮弹15发。同时,组织开展7、市)际联防作业,共开展31点(次)作业、发射炮弹329发,除崆峒受制于炮点规模不足影响消成效较微外,其它(市)均较大程度控制和降低了冰灾害损失。

  为应对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24日下午,平凉市气象局即向当地党委政府送报了重大天气信息专报。

  王若表示,从技术层面分析,强降雨后持续平稳降水,土壤含水量加大易引发地质灾害,未来几天内恰是地质灾害防御关键期,接下来气象部门仍将继续加强值班值守和气象分析研判,重点做好农地土改区、道路边坡区、工程区等次生灾害防御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