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记者随笔】他们在村里

 2020/07/16/ 11:29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谢志娟

  暮色四合时,我们离开山村。辛平和他的同伴站在崖畔,目送我们离去。车驶出了一段路程,他们还站在那里。山村寂静,遥望返回城市的我们,他们会想念都市的灯火辉煌吗?

  习惯早起的白科宗,起床后会从沟底的村庄一路步行,上坡至大路边写有村名的牌子处,再下坡返回村庄。山路弯弯,在静谧清晨里一步步行走时,他是否会想念家人?

  “无可言说清晨的寒冷,屋子里开着电暖气和小太阳。可是,还是能哈出白雾,哆哆嗦嗦洗了头发。既然明天要回家了,还是讲究一点。房东大妈又拎来一壶开水,感恩。”爱美的女孩相玉荣一边感慨自己“成村民了”,一边忍不住在日记里记录下这一天的小感动。

  辛平、白科宗、相玉荣,分别生活在秦安县中山镇肖渠村、秦安县王铺镇曹家湾村和武都区洛塘镇褚家山村。三个村庄有一个共同特点——偏僻贫困,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帮扶干部。

  时常会想起在采访中陆续认识的这些帮扶干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我很爱看,因为实在太接地气了——

  “隔壁羊圈里的羊,天不亮就开始唠嗑跳踢踏舞。”

  “人们栽种,野猪拱苗;人们又栽,野猪又拱;人们继续栽……人的韧性无可估量。”

  “雪霁云开,道路湿滑,趁村民在家的机会走家入户。”

  “回到根据地,累成面条,小躺一会儿,继续整理资料。”

  大多只有简单一两句话,通常配有图片,不一定专业,却因细节的生动:清晨的一场雨、老农家的旧水瓮、赶场的稀罕物儿、正在孵蛋的老母鸡、吓野猪的“神器”、每到饭点就来报到的大黄狗……还有他们自己:清晨起来做早操、很晚很晚的晚饭、和老农一样黧黑的面孔,笑得也和身旁的老农一样憨实。

  在脱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驻村帮扶干部是最值得尊重的一个群体。他们从繁华城市到贫困山村,去啃“最硬的骨头”,去帮最贫困的群众。离开熟悉的生活轨道,工作在一个陌生地方、一个全新领域,初时也许会吃闭门羹,也许会遇拦路虎,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内敛的辛平会为终于修好了所有的杀虫灯而欣喜。照片中那一盏盏灯,似天上星,照亮山村的夜。

  讷言的白科宗会为笔直峭壁上的一棵小树而赞叹。照片中那棵倔强生长的小树,默默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至屏幕这端的我。

  乐观而又敏锐的相玉荣,总是笑着,想要记录下每一刻的感动,留下每一秒的瞬间。尽管时时在记录,常常在分享,可她还是会为“我看到的花,你永远看不到;我所经历的,只有我能经历”而骄傲。

  一位驻村帮扶干部说,“不经历一个地方的春夏秋冬,就不算了解那个地方。”日出日落、春来秋往,他们克服我们不能体会的重重困难,日日夜夜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劳作在一起,帮村民想办法、帮村民解疙瘩。渐渐地,他们把所驻的村庄称为“第二家乡”;渐渐地,他们完成了从“你们”到“我们”的转变。

  “镇上开会,路遇俺们村的孩子 。似乎,又长高了。”

  “俺们的褚家乐小朋友采路边的小花相送,闻一闻,很香哦!”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本栏目欢迎省内各媒体记者、编辑来稿,邮件主题请注明“记者随笔”。邮箱:gsrbplb@126.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