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寺村:一池活水的“连锁反应”
陇南日报记者马丽红 韩县银
耿寺村的水库,已经51年了,谁也没想到,51年后,乡村旅游让这座全市最小的水库再次“活”了起来。
耿寺水库位于徽县栗川镇耿寺村,建于1969年,占地86亩,是当时为了蓄水防洪、调节水资源而修建的水利设施。水库建成后,发挥着农田灌溉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座水库渐渐地沉寂了下来。
“现在农田里有水窖,不用再到水库拉水灌溉,水库便一直闲置着。这两年,镇上把水库承包出去发展养殖,水库才有了一点‘活’力。”耿寺村村支书韩毅介绍道。
耿寺村虽离城较近,但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自1999年以来,耿寺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烤烟种植,用“黄金叶”为群众铺出了一条“致富路”。
2019年,耿寺村种植烤烟1544亩,平均亩产2720元,实现产值420万元。
“烤烟产业效益虽好,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把我们村的山水风光优势利用起来,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韩毅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在栗川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耿寺村在发展烤烟产业的基础上,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耿寺水库等自然风光,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全县“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全力打造耿寺村“在水一方”乡村旅游基地,发展“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水库是耿寺村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主线。”韩毅介绍说。
目标既定,行动就更为有力。从4月初开始,围绕耿寺水库做规划,动员引导群众入股筹集资金,流转土地、闲置房屋种花建农家乐,打造小景点、购置安装娱乐设施……仅两个多月,耿寺村“在水一方”乡村旅游基地已具雏形。
6月25日,农历端午节,耿寺村“在水一方”乡村旅游基地正式开业。仅开业当天,前来观光旅游人数就超过1万人次,营业额达1.8万元。
“我们村依山傍水,交通也便利,开业前几天,就已经有游客慕名而来。”韩毅说。
刘慧丽是徽县县城人,乘着雨后初晴,她和朋友第一次来到了耿寺村。“这里比我去过的许多地方都好,青山、绿水、花海……让人感觉很舒服。风景好,交通也便利。”刘慧丽对记者说,“特别是乘坐木筏泛舟于水库上,宛若置身画中,太惬意了。”
据了解,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耿寺村将包括党支部、水库原承包人以及22户农户共计入股资金近100万元,注入村党支部创办的徽县金叶烤烟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和小景点建设,先后流转水库周边土地100亩,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万寿菊,流转闲置房屋8间,用于开办农家乐。同时新建廊亭14间,供游人休息,以及供村民经营特色小吃摊位。
耿寺村的水库“活”了,乡村旅游“火”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村民韩雄飞抓住村上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早早摆起了烧烤摊,旅游基地开业当天,收入达到5000多元。邻近摊位的村民韩召芳卖面皮、凉粉等小吃,开业当天,收入也达到了1500多元。
“真的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挣这么多钱。”村民们纷纷感叹。据统计,目前全村已有20多户农户开始经营各色小吃摊位。
“耿寺村是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试点,也是村集体经济积累的探索试点。在打造耿寺村‘在水一方’乡村旅游基地的过程中,耿寺村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头、群众积极入股’的模式,使资源优势变身资产优势,农户变股东,走上致富增收新路。”栗川镇党委书记徐永林说。
韩毅介绍说,“下一步,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并带动以果树、万寿菊等为主的种植业,以生态鸡、生态猪为主的养殖业,以及餐饮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努力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钱挣,最终把耿寺村打造成乡风文明、环境宜居、村民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7月13日太子山下种“黄金”!和政县加强产业扶贫东西协作推进赤松茸产业蓬勃发展
- 2020年06月19日【图片新闻】徽县江洛镇游龙村农民生姜地里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