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笔】
忘不了那些生动的面孔
施秀萍
不久前,我跟随报社脱贫攻坚宣传周平凉采访团一行,先后到平凉市灵台县、泾川县采访,田间地头、林间树下、牛场车间……去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人,内心一次次被击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点:脱贫,不是一句口号。
灵台县什字镇李家村的白能女,今年57岁,在苹果园里找到她时,她正忙着给苹果套袋。苹果园不是自家的,她在这里务工。别说现在上了年龄,就是年轻时,她也不能外出务工,因为婆婆精神有问题,总四处乱跑,离不了人。可家里只有两三亩地,一儿一女要拉扯、要上学,都得花钱;她就去挖蒲公英、挖柴胡,换些零碎钱。
2015年3月,白能女的丈夫在县上打工,不慎摔成粉碎性骨折。雪上加霜,让白能女深感生活落进了无底深渊,眼前总是黑的。
“真的感谢政府。”白能女不善言谈,可她笑嘻嘻的眉眼里,看得见光。“掌柜的”落了残疾,既享受每月308元的二级低保,也能享受每月100元的三级困难残疾人补助,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灵台县引导用工单位采取“农事钟点工”模式,灵活设置上岗时间,提倡按时计薪、按件计薪、工时累加、带活回家等用工方式,帮助留守人员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白能女因此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除草、套袋、疏花疏果、拉枝、修枝、剪枝……苹果园里的活她都学会了。果园离家不远,骑自行车20分钟就到了,她是种地、务工、顾家,都不耽搁;等儿子大学毕业,就轻松了,她心里有希望。
我们走进泾川县红河乡姚哈村时,哈宣贵正忙着把甜瓜装上车。等忙完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李峰才和他打招呼,他连忙热情地拿出刚摘的甜瓜让大家吃。
“你的手咋了?”大家注意到哈宣贵左手中指又红又肿,很异常。他却摆摆手说:“没事。”“那不行,得赶紧去复查。”李峰说着就打电话。哈宣贵一家七口人,父母年逾古稀,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妻子二级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上学,最小的孩子才满两岁,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肩上。去年秋收时节,哈宣贯又不幸被玉米脱粒机夹断了手指。
他是一家人的支柱,李峰得知后,当即联系平凉市安康医院为他做了手术。最近,甜瓜正是采摘季,每天很忙,天气又热,就发炎了。哈宣贵说“没事”,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手有多重要,他是怕耽误卖甜瓜。李峰却不容置疑地告诉他:“已经联系好了,你放心去,这几天我们会帮你摘甜瓜的。”哈宣贯低头笑了笑,“嗯”了一声,又感激地看着李峰。
那一刻,大家的心里都是温润的。脱贫攻坚,百姓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成绩;在这张喜人答卷上,有无数个“李峰”,从办公室走进乡村田野,由机关干部变身脱贫“领头雁”,如散开的“满天星”。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谱写了“奋笔赶考”的激情岁月。
这一张张生动的面孔,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本栏目欢迎省内各媒体记者、编辑来稿,邮件主题请注明“记者随笔”。邮箱:gsrbplb@126.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7月23日【记者随笔】忘不了那些生动的面孔
- 2020年07月17日【记者随笔】他们在村里